■ 周东新
时值冬月,老友来京,一起吃老北京涮羊肉是最应景的事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每一个“九”的第一天,以及最后一次“九”的最后一天,便是老北京人吃火锅的日子,所以这火锅也称“九九锅”。也就是说,老北京人一个冬天至少要吃十次火锅。
羊肉性温,尤其适合在秋冬季食用。北京人吃涮羊肉讲究大铜锅、炭火旺。将切成薄片的羊肉下入沸汤中,待不见血色后立即捞出,蘸以香、辣、咸、鲜滋味丰富的佐料食用。涮羊肉以羊脖两侧、腰部及后腿的肉为佳,肉质极嫩,味道鲜美。除羊肉外,还有牛百叶、白菜、粉丝、冻豆腐等食材可供选择。
“涮”本意为洗涤。将羊肉片下入锅中涮,取其“烫”的引申含义。这种吃法最早出现于宋朝,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曾记载了被称为“拨霞供”的涮兔肉。这也是最早与涮肉有关的文字记载。
传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下出征,一日人饿马饥,命令部下宰羊煮食。此时突然敌军来袭,需要立即迎战。厨师们急中生智,将大块羊肉切成薄片下入已烧开的沸水中,羊肉立马就熟了。再撒上细盐呈给忽必烈,忽必烈大为赞赏。作战胜利后,忽必烈又想起了这道美食,令厨师添加更多作料再次烹制后与群臣将领一起分享,并赐名为“涮羊肉”。从此,涮羊肉的吃法便在蒙古军队中流传开来。在英文中,涮羊肉也被译为“蒙古火锅”。
涮羊肉虽历史悠久,但真正兴盛还在清朝。据清朝御膳档案记载,乾隆皇帝非常爱吃涮羊肉。据说在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上,曾用 1550 个火锅替代了所有炒菜。后来涮羊肉逐渐流入民间,成为百姓非常喜欢的食物。每到寒冬,大多数人都要下馆子吃顿涮羊肉以抵御寒冷。
而我心中最好的涮羊肉,应该像老舍所写,能吃出想象,吃出诗意,涮一片、蘸进麻酱、溜入口,就是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