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1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 用爱把孩子“抢”“救”回来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 学生VS家长 辩出家庭教育好方法 0~3岁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会议在京召开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儿童逐年增加。这些孩子多由老人照料,他们无法顾及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况。六年前,安徽和县乡村教师王加胜为留守儿童建起了另一个“家”——

用爱把孩子“抢”“救”回来

王老师在辅导留守儿童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文/图

灰白色的墙面上,红底黄字的“濮集留守儿童之家”大幅标牌特别亮眼。沿着标牌旁笔直的、两边张贴着留守儿童之家各种活动图片的胡同向里,尽头处,是共约200平方米的4间平房。

留守儿童之家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濮集社区,闹中取静。在过去近6年里,已有超过200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从临近的濮集小学、濮集中学和各自的家里,来这里自习、上课、参加课外活动。

送孩子来的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其原因也很相似:希望王老师帮着管管孩子,指导学习。

王老师,名叫王加胜,是这所留守儿童之家的创始人,也是濮集中学的英语老师。“从没收过一分钱,只为了让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找到家的感觉,不走歪路,有个更好的未来”,隆冬午后,这位即将年满60岁的老教师,微笑着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一定要把留守孩子们‘管’起来”

12月4日下午,10岁女孩刘欣怡放学后来到这里。此时,安静的教室里已经坐着十几个孩子。掏出习题本,小欣怡埋头写作业。遇到不会的,欣怡举手示意,王加胜就会快步走过来,帮助解答。

去年,父母在外务工的小欣怡被奶奶送来。“除了吃饭睡觉、在学校上课,几乎都在这里”,一年多来,这里俨然已是欣怡的另一个“家”。

近年来,随着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濮集社区的留守儿童逐年增加,“仅濮集中学的留守儿童就有210多人。另外,还有单亲家庭、各种困境家庭的孩子。”王加胜说,这些孩子多由老人照料,他们无法顾及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况。

2010年前后,“派出所经常到学校来,反映有学生在校外打架、偷盗、抢东西,涉事的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这种现象让王加胜担忧。

一直在“中国好人”叶连平老人的留守儿童之家当志愿者的王加胜意识到,“一定要把这里的留守儿童也‘管’起来,这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打定主意的王加胜又琢磨起自家的房子——离小学、中学都近,地理位置好;父亲去世后,原本用来孵鸡崽的炕房一直闲置。“跟爱人、儿子、儿媳一商量,我们决定把4间炕房腾出来,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十几张课桌椅,两个简易置物架,一台DVD、教学光盘和学习资料,王加胜又从家里搬来一台电视机。2015年3月,“东拼西凑”起来的“濮集留守儿童之家”开张。

“和时间赛跑,帮孩子们赢得未来”

第一学期,只有20多个孩子。到2015年秋季开学,已经增加到60多个,今年登记在册的有123人,“如果不是因为地方有限,来的孩子会更多。”王加胜说。

人数剧增,不仅因为王加胜“全免费”,更重要的是“王老师认真负责,教得全面。孩子被送来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提升。”12月4日下午,把孙子浩东送到留守儿童之家后,周明兴一直坐在教室后面,等孩子做完作业再一起回家。

这位73岁的老汉识字不多,儿子儿媳去南京务工后,“对越来越不爱学习的孙女、孙子没有一点办法。王老师帮孩子补习,也负责品德教育,每个月还集中帮孩子过生日,寒暑假带他们出去参观,孩子们变化很大。”周明兴满脸的兴奋溢于言表。

5年多来,像小浩东这样被王加胜“抢”“救”回来的孩子还有很多。

金安琪父母离婚后,母亲再婚、父亲离家出走,安琪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2015年,12岁安琪读初一,懂事、善良、好学。奶奶到学校来给她办休学,说家里实在供不起,出去打工算了。”听完安琪奶奶的哭诉,王加胜心疼又可惜,“我一口答应下来,帮孩子解决所有生活上的困难,只要她继续读书。”

从此,金安琪成了留守儿童之家的一员。在这里,安琪过了12年来第一个生日,当上了初中班班长,学习成绩大幅提升,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2018年,安琪获评安徽省美德少年,并在当年的中考中顺利考上和县一中。

“读高中后,安琪离开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只要回来,都来这里帮忙,给孩子们当小老师。”说起这段故事,王加胜语调中满是骄傲。

今年夏天刚考上和县技校的豆本兵,是硬被王加胜“救”回来的。豆豆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他跟80岁的奶奶生活。“十二三岁的男孩,留着长发,不愿意上学,整天游手好闲,他奶奶听说我能免费教孩子,就找到我”。

教了一辈子书的王加胜,知道怎么跟孩子打交道。“他个头高,人仗义,还有热情,我们外出活动,我就让他扛旗子。平时,只要看到他一点优点,就表扬他,发点小奖品”。渐渐地,过去“小混混”一样的豆豆,愿意和王加胜当朋友,也能接受他的批评,愿意改正缺点,努力学习。

如今,豆豆在技校学技术,奶奶也不再担心。前不久,王加胜特地到学校看望豆豆,还给了他200元钱,嘱咐他好好吃饭,买点需要的东西。这样的关爱,让豆豆一下子红了眼眶。

一下午的采访中,王加胜说得最多的、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学生们的“蝶变”故事:和豆豆一起考上和县技校的尹妍;父母都是聋哑人、来留守儿童之家后从内向变得活泼开朗的韩静静姐妹俩;还有脑瘫女孩晏莹;来自单亲家庭的徐永浩、陈文博、杨宛莹……

在他看来,这么多年,牺牲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给孩子们上课、补习,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过生日,去合肥、南京的科技馆、名人馆、纪念馆参观,让孩子们感受温暖、开阔眼界,都是争分夺秒实现当初建留守儿童之家的初心——帮助这些缺少爱的孩子远离不良环境、改掉坏习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找到人生的方向,赢得更好的未来。

“家校共建,留守儿童和家庭共同改变”

几年来,留守儿童之家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孩子们放学就想去。“不少以前连学都不想上的孩子,来到这就不想走。”采访中,王加胜兴奋地说。

秘诀在哪儿?王加胜说,为了让来的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玩得乐,他特地拜访了退休老教师朱寿鼎,共同商讨学习辅导和活动计划。从2015年下半年起,每个周末及寒暑假,留守儿童之家都有详细的活动计划;他们还成立了书法小组,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故事演讲小组等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用活动增强“家”的吸引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活热情。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每年邀请濮集中学政教处主任邹连超老师给同学们做文明礼仪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平时到户家访,也会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家庭教育方法,希望家庭和学校联手,为孩子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王加胜说。

留守儿童之家对孩子们的爱与守护润物无声,王加胜发现,家长们的改变也悄然发生——

从2015年初创,王加胜就定了“规矩”——每年趁农历腊月二十五、六,孩子的父母们回乡过年之际召开家长会,“我们向家长通报孩子一年来的表现,商讨下一年度的学习、生活计划。”

“第一年,只有不到一半家长参加,不少家长甚至说开家长会有什么用,是不是准备借机会收钱?到第二年,超过80%的家长都来参加。这几年,已经达到家长全员参加。”王加胜说,孩子们的变化,对家长也是一种教育。孩子懂礼貌了、爱学习了、活泼爱笑了,过去几乎要放弃孩子的家长,对留守儿童之家表现出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记者环视留守儿童之家,这间看似简陋、“七拼八凑”起来的教室里,与“爱”有关的元素也无处不在。

“你看,入口处,是县妇联捐献的图书角,她们经常更换图书,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这么多书桌,是县关工委倡议,驷马山水利管理处送来的;另外还有县关工委捐的乒乓球桌,县妇联赠送的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爱心人士送来的吉他;来自濮集小学、中学的老师们也自发组成了一支“教、帮、扶”志愿者团队,提供免费教学辅导;从2016年起,每年寒暑假,安徽师大、巢湖学院、马鞍山幼师,都有学生实践团队来开展义务助教,给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王加胜如数家珍,满心感激。

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的王加胜说:“从学校的三尺讲台到这里的三尺讲台,身份变化,但职责不变,初心不改。我要把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办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