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姜军旗
“做好了妇女的工作,就做好了家庭的工作;家庭的工作做好了,那社区的工作也就做好了。”今年62岁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珍,退休前在电视台工作,多年的媒体经历让她对基层群众有了更多的认识。
西米市社区成立于2013年,下辖16个居民区3358户。成立之初,社区妇联就按照网格地域、业缘、趣缘等组建了关爱弱势群体组、法制宣传组、留守儿童家教组、安全教育组、矛盾纠纷调解组、妇女创业就业组、家政服务组、文艺组、健身组等18个妇女议事小组。
“议事小组每周六的下午3点都会开展活动,从没间断过。议事会通过收集居民反映的问题,形成议题,为辖区妇女提供一个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引导她们通过这个平台反映自己的诉求,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任之初,张秀珍就采纳了议事会的建议,通过招募组建了一支160人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不仅有社区居民,还有不少是县里在职的干部、教师、医生、企业家等。”
按照各自擅长的服务项目,志愿者们组成了20个学雷锋爱心小组,每周六下午3点,爱心小组的成员就开始对社区120名重度残疾人进行护理服务,同时到社区及社区关联的312名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家中开展两次上门服务,免费理发、测血糖、量血压、做康复训练;打扫卫生、洗衣服、课业辅导……这一干就是7年,每个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时间都不少于1000小时。
2018年冬天,考虑到社区残疾妇女姐妹的就业问题,张秀珍在一次议事会上提出成立一个创业就业小组。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经过近半年的筹备,西米市社区妇女创业就业小组正式成立。这个由179名妇女组成的特别小组中有156名是残疾妇女。她们通过参加妇联在社区开展的巾帼脱贫技能培训班,掌握了刺绣、缝纫、钩编等手工技能。每周六下午3点,大家都会把自己做好的丝带绣、十字绣、香包、串珠、老布鞋等十几种手工制品,送到社区的“巾帼手创”作品展柜里来,这些作品有的销售给了当地的居民,更大的一部分成为当地一些企业的订单产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救助对于相对还年轻的残障人士只能是暂时性的。只有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给她们以生活和创业的勇气与资本。”
“西米市社区妇联以全覆盖的基层妇女议事会作为妇联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且有效载体,织密织大了基层妇联网络,畅通、拓展了联系妇女群众的渠道,构建了群众有所需、妇联有所应的新时代妇女群众工作机制,为破解妇女参与社会治理难题探索了新方法。”忻州市妇联主席邢雨花这样评价。
2020年10月,五台县西米市社区获得了忻州市首批社区(村庄)妇联建设示范点称号。社区妇联用新思想解决“老问题”的先进经验做法,成为全市基层妇联组织学习的先进典型。
议政事,议社区事,议家事,议身边事,在议事中助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在山西忻州市的社区和农村,妇女议事会已然将妇女组织的触角伸向村民组、居民楼等妇女生活的最小单元,正在成为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桥梁和纽带。
截至目前,忻州市共建立村(社区)妇女议事会2548个、村(社区)妇女小组(互助组)2688个,建立示范点50个,2020年以来,开展乡村治理、文明创建、村规民约制定等活动300余次,全面推动基层妇联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与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妇女议事会自治模式不同的是,同在忻州市的岢岚县广惠园社区,让“法治”融入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当中。
“广惠园社区是移民社区,人员密集、人员构成复杂,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联合县法院家事法庭在社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试点。”孙利平是广惠园社区妇联主席,也是山西省首家法官社区工作站——广惠园社区法官工作站站长。“工作站面向基层妇女群众开展法律咨询、进行普法宣传,以案说法,以案普法,坚持矛盾纠纷化解‘不出社区、不出小区’原则,进而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更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消灭在萌芽状态。”
2020年,孙利平所在的社区法官工作站共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00余起,并在工作站进行庭审28次,开展普法宣传30余场,真正做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矛盾化解在基层。
“家庭治理好了,社区才能治理好,社会才能治理好。今年以来,忻州市妇联着力开展‘三治九促三提升’创新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巾帼行动,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找准发力点,探索‘家庭+’巾帼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深入推动基层妇联组织‘破难行动’,有效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打造‘爱润万家’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在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邢雨花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下一步,市妇联将继续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打造村(社区)妇女议事会平台、推广社区法官工作站试点经验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广大妇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