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移民点上打造香菇产业大“鄂” 一针一线“苗”绣幸福生活 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 我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清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针一线“苗”绣幸福生活

——滴水苗城屏边的产业脱贫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陈晓冰 记者 姚鹏 张明芳

浓浓的民族风情——这是对于滴水苗城屏边的第一印象,牛头样式的迎宾城门敞开怀抱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到了傍晚,远山的晚霞渐渐消失了色彩,四周变得静谧美好,这时屏边却热闹起来,苗式的小桥楼阁、缓缓流淌的河水、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整个屏边鲜活了起来,苗历广场燃起了篝火,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和游客们手拉手跳起舞。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是全国五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苗族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也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艺术,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为什么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呢?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玥璇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解释,苗族人以前住在山上,过去的日子非常苦,后来历经迁徙,刺绣的样式代表他们经历过的艰难路途;配色中桃红色较多,用桃花的颜色代表最初的颜色,搭配绿白黑青等其他颜色,总体色调丰富多彩,代表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盼望。

走进苗文化中心,五彩的绣线、珍贵的绣品、精美的工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更让人目不转睛的是绣娘手中的绣品,一针一线绣得飞快,不一会儿便有了雏形。

“我现在绣的是数纱绣,数着针脚一针一线绣出来,主要用来做腰带和帽子的配饰,这一块做完要两个星期左右,能卖100多元。”这位跟记者交谈的绣娘叫熊敏,穿着一身粉白相间的苗族服饰,手里拿着绣花针正在刺绣。

“一开始政府提供平台,说做苗绣赚钱,很多人都不信,后来刺绣赚钱的人慢慢多了,带动了很多人。既能发展自己的兴趣,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又能补贴家用,我们都觉得很满足。”

熊敏一家有四口人,婆婆今年80多岁,也跟她一样,空闲时间做苗绣补贴家用。熊敏的丈夫除了做农活也会找些其他的工作,一家人每个月收入大概有六七千元,供小孩读书、维持家里的开支没有问题。

2016年,县妇联牵头建立了刺绣协会,为绣娘们提供线上线下的刺绣技能培训。

“今年的培训有三期,培训了500多人。除了培训,我们还会举办最美绣娘的评选,通过评选激发绣娘的创作,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为了长远发展,也会引导相关负责人外出交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宽苗绣市场。”县妇联的宋斐斐向记者介绍。

目前,屏边县通过多方帮扶,建成了绣莉丰乡、太平村绣娘坊等4个扶贫车间,8个绣娘工作站和20座家庭绣梦工坊,一些身怀刺绣技艺的苗族妇女重新拾起绣花针,精心绣制美好新生活。

“苗绣产业主要以扶贫车间、刺绣协会、扶植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企业接到订单产品,下达到绣娘。绣娘按照订单产品的规格——统一的样式、统一的绣法、统一的配色来绣,再进行统一收购。”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玥璇向记者介绍苗绣制成到销售的流程。

除了统一的订单,绣娘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绣。企业或者扶贫车间会进行收购,根据尺寸大小、绣法不同给出价格,比如8厘米长3.5厘米宽的绣片收购价格是25元一片,一天大概可以绣两三片;大一点或者绣法复杂的绣品需要半个月左右,绣品价格200到500元不等,价格主要看绣法和工艺。

扶贫车间负责人侯振伟介绍,现在的产业模式主要是公司+合作社+扶贫车间+绣娘模式,扶贫车间已经覆盖到屏边县所有的乡镇,每个乡镇报名参加的绣娘越来越多。计划向外对接更多的企业或者订单,吸纳更多的绣娘,提高她们的收入。现在绣娘一年平均下来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有的会过万元。

既保留民族特色,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是苗绣产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侯振伟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苗绣保留着传统形态,一般是在内部消费,需要更多创新,跟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更多人接受,扩展绣品的销售,今年因为疫情有些打乱节奏,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设计出更加精美时尚的产品,一定能让苗绣走出大山。”

目前,屏边的苗绣产品,主要销往大理、丽江、腾冲、瑞丽等旅游景点,北京、上海也有。在电商销售方面,屏边和红河州的电商销售平台合作销售,同时也在培养当地的人才,学习相关的知识,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让苗绣产业发展得更好。

除了刺绣产业扶贫,屏边也大力扶持妇女创业。近三年,县妇联共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725万元,135名创业妇女受益,今年有45户创业贷款,她们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苗绣、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创业。

苗家女陶琼莉便是其中的一位创业者。

2002年,陶琼莉创业开了一个民族工艺品店,但经营不久就赔得血本无归。分析原因后,她和丈夫一同踏上了求学之路——到昆明、广州等地学到了民族工艺包的制作技术,也了解了市场行情。

2011年5月,陶琼莉夫妇告别了打工之路,决定返乡再创业。在屏边县妇联及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了8万元的创业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在屏边县玉屏社区建设村成立了“锦绣工坊”,主要制作民族包、民族服饰等,还招聘了10多名懂得民族手工刺绣的工人。经过几年的发展,“锦绣工坊”在2014年10月正式注册了自己的企业“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

通过创业,陶琼莉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还解决了众多待业妇女的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民族工艺品人才,大力宣传了屏边县的刺绣文化。

陶琼莉说,她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挖掘、传承和发扬苗绣,依托刺绣不断创新开拓自己和民族文化的“锦绣前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