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姚鹏 强洪 见习记者 刘丽君
“种香菇比在外面打工要强得多!”提起这些年参与香菇产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湖北十堰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居民张元芝言语之中透着满满喜悦。
张元芝一家人原来都住在郧阳区的深山里,生活来源全靠两口子在外打工,虽说一个月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但两个孩子在上大学,每人每月都得1000多元的生活费,刨去在外的房租和吃喝等开支,算下来几乎没有结余。2018年10月,一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青龙泉社区后,张元芝开始种植香菇,很快便尝到了甜头,家里的住房条件和经济状况都大为改善,原来还担心搬到新地方会不适应的张元芝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
郧阳区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贫困人口全十堰市最多,全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2万户6.4万人,规模居全省第三,青龙泉社区则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吸纳郧阳区18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4200余户1.5万人。如何让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经过反复论证,郧阳区把目光投向了香菇。这里土壤、气候适宜,出产的香菇多糖含量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且,香菇种植占地少,房前屋后、坡地沟壑均可种植,将香菇作为扶贫搬迁的配套产业,也十分适合多山缺地的郧阳。
2017年,郧阳区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开始在青龙泉社区进行香菇规模化生产试点。区里邀请湖北裕佳菇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前来投资,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产业基地由专业公司承建,按照统一标准搭建香菇大棚,配齐生产设备、生产资料,减轻农户前期投资压力。同时,区里还推出了小微贷、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产品,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让贫困户不愁种,不愁销,当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手把手为菇农传授香菇培育技术,农户可按成本价领种菇棒。建档立卡贫困户所生产的香菇,可由龙头企业按市场价兜底收购,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卖给其他客商,确保所有香菇应销尽销。电力部门还专门成立了首席服务官制度,申请了易地搬迁项目专项资金2000万元进行电力配套建设,确保每个香菇大棚的生产、照明用电。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龙泉社区发展香菇产业的第一年,便带动了288户贫困户种植香菇,户均种植3300棒,实现增收1.2万元。此后几年,经过不断建设,共配套建成香菇产业基地1100余亩。
如今,站在青龙泉社区的制高点上俯瞰,一道道丘陵之间,层层叠叠的香菇大棚和一栋栋崭新的易迁户居民楼相互映衬;走进昌欣公司等香菇企业的车间,温、湿、氧均实现了动态调节和智能控制,养菌、出菇做到了标准化、现代化,一个颇具规模的“香菇小镇”已经脱颖而出。
香菇种植的全面铺开,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有了脱贫兜底产业,更让妇女群众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在当地妇联的动员下,大批和张元芝一样的当地妇女踊跃参加香菇种植培训,投身香菇产业发展,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致富。
陈琴原是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的贫困户,因为村里交通不便,加上没有产业,一家人总是致富无门。搬迁到青龙泉社区后,她开始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从事香菇种植,由于学习认真、肯吃苦,很快便实现了脱贫。2017年,她发展香菇3600棒,5个月净收入过万元。2018年,除了发展香菇有收入,陈琴还拿到了一份技术员工资,年收入3万余元。
从刘洞镇姚沟村搬到青龙泉社区后,刘培珍两口子起初都靠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刘培珍感觉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便拉着丈夫一起去香菇种植大户那里边打工边学习香菇种植的技术要领,准备着手建设自己的香菇大棚。政府得知她的发展意愿后,也为她提供了小额贷款,并安排了专门的企业为她对接大棚、品种、技术和销售。通过不懈努力,夫妇俩终于收获了产量可观,品相也很好的香菇,被客商高价收购,如今已是拥有3个大棚、12000个菌棒的脱贫致富能手。
“香菇每半年成熟一次,一次能出5茬菇,每茬1500斤左右,一年能收入6万余元。但种香菇需要有人随时盯着,香菇大棚从淋水、控温到出菇,每个步骤都需要用心来完成。有时候哪怕不小心多睡了一会儿,香菇可能就会少卖钱了。”谈起香菇的日常养殖,刘培珍总是滔滔不绝。她表示,自己现在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介绍,在整个郧阳区,香菇产业也已成为带动贫困户最多、整体收益最大的单项产业。全区各乡镇共建设各类菇棚4.9万个,2019年发展香菇4000余万棒,年产值4亿多元,直接带动1万多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目前,郧阳区正在着手全域打造香菇生产基地,全产业链发展香菇产业,在建设“香菇小镇”的同时,还配套建设了香菇交易市场、香菇主题文化公园,并在临近的谭家湾镇建设了占地近3000亩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从全国各地引进设备生产制造商、菌种供应商、辅料供应商、技术服务供应商等关联企业,将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加粗,让更多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