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达乡农户在加工姬松茸。
镇安镇镇北村村民在采茶。
■ 雷华 文/摄
仲夏时节,走进云南省龙陵县农村,碧玉带般的茶园、回环有致的核桃林、褚橙园依山缠绕,一块块绿波涌动的标准化农田、一排排石斛大棚连绵起伏,一座座散布在村寨里的标准化畜圈羊肥牛壮,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气息扑面而来。
龙陵县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去年末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0.34%下降至2019年末的0.064%。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今年初以来,该县结合实际,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防贫预警监测机制,构筑起了产业扶持、政策保障、保险救助等防贫保障网。
特色产业选准选好稳增收
今年夏茶开采以来,龙陵县勐糯镇沟心寨村的茶园里,每天都有上百人采摘青茶。
“我家有10亩茶园,每天找5个小工采茶,每个小工有100多元的收入,每公斤鲜叶销售价2.5元,剔除生产成本,这季茶有2万多元的收入。趁雨季再扩种5亩大叶种茶,多挣点钞票。虽然摘了贫困帽,不拓宽增收门路也可能返贫。咱再也不愿过穷日子了。”村民匡福浩乐呵呵地谈着下一步打算。
据了解,目前,全县茶园采摘面积近10万亩,产值6亿余元(含加工增值),带动5万余名农民增收。
近年特别是今年以来,龙陵县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工程,按照“稳粮、优经、壮新、强龙头、带农户”思路,围绕粮、烟、茶、畜4个主导产业和干水果、石斛、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划,持续推进特色产业稳定增收。
在镇安镇邦别村千亩连片的芒果园里,村民施洪碧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采摘芒果,小心翼翼地将套上保护袋的芒果,放到水果筐里。
“这批芒果出口俄罗斯,质量要求很高,得小心对待不能砸了牌子。今年芒果价格不错,以品种质量计价,产地交货价每公斤7元至11元,我家20亩芒果少说也有18万元收入。”施洪碧说,他家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贷款5万元种植了20亩优质芒果,2018年销售芒果收入达8万元,当年脱了贫。2019年,他家又扩种了11亩芒果,“3年后又有一笔不少的收入。”
产业选得准不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效。龙陵县围绕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并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加工业企业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专业合作社467个、扶贫“大嫂车间”1000多个,吸纳20余万农民加入到产业链中,实现了“村村有业主、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
制度保障“未贫先助、未贫先防”防返贫
因为肺心病,镇安镇镇北社区村民赵银果到保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用31438元,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报销后,自费7750余元,刚刚脱贫的一家人又陷入困境。去年,社区“两委”把他家纳入低保对象,大大减轻了其返贫风险。
“未贫先助、未贫先防”,今年以来,龙陵县探索稳定长效的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全方位构筑起了因病、因灾等致贫、返贫的防线,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从“治贫”转向了“防贫”。
“我们通过防贫‘三张网’,筑牢返贫的防线。政策保障网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实施这类保障后农户如果仍然处于困境,我们就实施第二道社会救助,如果仍无法达到现行扶贫标准的对象,就启动防贫保险救助项目。”县扶贫办主任毕红安介绍。
防止因病返贫是防贫工作重点。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100%实行32种大病专项救治、100%纳入医疗救助、100%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对象,并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里还多方筹资为全县农户购买防贫救助保险,防止因病、因灾返贫等情况发生。
腊勐镇新和村年近7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锡顺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老伴患有慢性病常年与药罐为伴,儿媳患风湿病不能干重活,两个孙子上学,全家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欠下了一大笔外债。经过代缴医疗保险、申请扶贫产业救助、残疾补贴等兜底政策支持,2019年,他们家转为继续享受政策的正常脱贫户。今年初,赵锡顺的老伴因病住院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困境。驻村扶贫工作队将其确认为监测贫困户,由政府、包联单位和有关部门共同出力给予帮助,分配给他家3个低保名额,同时扶持其发展家庭养殖业,防止他们家再度返贫。赵锡顺和家人又看到新希望。
镇安镇小田坝社区肢残村民杨茂文打工时双腿被倒塌的山体砸断,多次手术后双腿安上了假肢,但离不了人照顾,而且仍需要治疗。社区为他的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并把他全家纳入低保。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开始对他进行健康扶贫,签约医生定期送医上门服务,让他享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
“有了签约医生真好,社区卫生室的医生经常来帮检查身体跟踪病情把脉开方,病情一有反复就得到及时治疗,心里踏实了。”杨茂文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