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1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习近平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会晤 彝针彝绣织就脱贫路 “吉”不可失 快来打卡 巩固深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成果 袁隆平超级稻云南基地 连续4年平均亩产过吨 梦想越千年 书写“她”篇章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1.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技艺融入产业扶贫

彝针彝绣织就脱贫路

呷古村绣娘在刺绣。刘昱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刘昱卓 记者 任然

九月的大凉山太阳依旧火辣,村落的院子里,彝族妇女手拉手跳着舞,凉棚底下,则是一双双巧手在刺绣,热情似火。

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凉山254.7万名妇女中,有近10万名贫困妇女。

贫困,但却是全国知名的资源富集地区。其中,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古老彝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凉山激活千年彝绣,将妇女的传统技艺和产业扶贫多维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促脱贫、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脱贫

毗邻成昆线的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在脱贫攻坚中,率先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上“动脑子”。聚焦产业脱贫,村庄把“成昆线上,彝族第一村”,打造成为“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

35岁的莫洛吉沙莫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在深圳打工的她,对于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的问题,一直很焦虑,听说村里要发展“彝绣”产业,她立马回到家乡,重新捡拾起自己的刺绣本事。

近年来,兴起非遗热,彝绣制品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去年8月,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莫洛吉沙莫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店。

“生意好,喜欢彝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多。”借助服装店生意,莫洛吉沙莫脱了贫,“照顾娃儿开心了,没得压力了,不用出去打工了”。

莫洛吉沙莫发挥出了带头效应,村里成立了彝绣专业合作社,不仅吸引了本村妇女,邻村妇女也纷纷加入,目前合作社里的专业“绣娘”已经达到180人,她们每天负责制作合作社收到的订单。

“彝家女儿会刺绣,但自绣自用,手艺参差不齐。”驻村第一书记沙马立法说,为了把货卖得更好,与市场接轨,合作社借用各种载体开展妇女彝绣培训。其中四川省妇联组织的“彝心彝意·爱购凉山”彝绣培训活动,深受妇女们欢迎。

“绣袜子,绣一双能挣15元,一天能绣五六双,就能挣小百元。”沙马伍呷莫说,她在“彝心彝意”活动中,接受了省、市、州各级彝绣培训,获得了合格证书,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也是镇上彝绣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老师。

“村里也是普雄镇的彝绣培训基地。”村妇联主席吉俄伍哈莫介绍,呷古村着眼贫困户后续脱贫成效巩固,村“两委”牵头,组织了沙马伍呷莫等176名擅长彝族刺绣在家妇女,成立越西县普雄镇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目前有绣娘77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70余人,现有刺绣产品20余种,销售额达50万元,创造利润1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两万元,绣娘共计增收8万元。

稳得住

43岁的马海伍支是喜德县彝欣社区的居民。在这个当地最大的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此前她用传统手艺加工绣品,一件绣品的工钱只有十来元。经过培训后,她的彝绣技能得到极大提高,每月能通过订单式生产增收2000余元。如今,马海伍支成为社区彝绣培训点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动了几百名贫困妇女参加培训成为绣娘,通过订单,每月能增收1000元到2000元不等。

“州妇联牵头,各县市妇联组织,让全州7个未脱贫摘帽县的26个移民安置点内的贫困妇女,都参与到了彝绣技艺学习中来。”凉山州妇联主席马燕灵说:“培训合格后,每个妇女都可以接收订单,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收入。”她还把增收账算得更仔细。今年,四川省妇联联合省扶贫开发局、省直机关工委、省国资委等部门发出“彝心彝意·爱购凉山”倡议,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根据前期样板生产实效推算,7个未摘帽贫困县每月可生产彝绣袜26.4万双,3个月可生产79.2万双。”马燕灵说:“袜子每盒装3双,围巾每盒装一条,售价均为100元,以每名绣娘每天绣4双袜子计,每月工作22天,每月每人可净增加收入1320元。”

四川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省妇联统筹力量,支持了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000余名贫困妇女开展彝绣订单式培训。“贫困妇女不但通过劳动增收脱贫,还极大增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增进家庭和睦、促进集中安置点社会稳定”。

能致富

“不只是‘你来绣、我来卖’,我们还要‘牵好线、搭好台’。”四川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妇联组织推动了北京服装学院、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与凉山本土彝绣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商务厅、建行四川分行帮助彝绣龙头企业开展网上销售……帮助提高绣品品质、打开消费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贫困妇女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依靠奋斗开启幸福新生活。

各界搭台下,品牌合作、跨界运营、文创开发,在大凉山里,处处都有针线绣出的妇女“致富经”。

从去年开始,呷古村便与唯品会开展了合作,“唯品会宣传彝绣,将设计师设计好的商品挂在平台上,顾客下单后,工作站接到订单开始制作,原材料也由唯品会提供。”沙马立法说:“培训老师统一说明制作方法之后,绣女们将订单拿回家,在生产周期内做完即可获得收入。”

绣着彝族图案的女士手提包、色彩艳丽的冰箱贴、摆放整齐的茶垫、靠枕……各类妇女制作的彝绣产品,在打造出的一支完整电商运营队伍运营下,亮相各大电商平台。

“不到100元,彝绣的小件包包现在都成了大城市女生青睐的网红产品。” 王新拿起一件具有彝乡风情的包包感慨道:“小小的彝绣,意义很重大。以前彝族农妇在家做完农活儿就是照看孩子,自己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地位也低。现在学习彝绣,实现了在家就业,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农妇的家庭地位也提高了。”

2019年年底,德育村成为螺髻山第一个有分红的村子,人均年收入5900余元,已经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个个都很自豪。

如今,彝绣已成为凉山州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根据凉山州制定的彝绣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底,凉山州将建成产业园和10个产业基地,实现彝绣产业年总产值达1.39亿元,帮助20万名困难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扫一扫

更多精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