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7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视点 水围“庄台” “手语导医”让聋哑患者告别“有口无言” 恢复中的旅游业正发生哪些变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围“庄台”

——本报记者走进安徽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庄台

▲在水面穿梭的救援、运送人员物资船队。

▲东田坡庄台小广场上安闲生活的人们。

郑在川/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下午两点半,在东田坡庄台巡查完一遍,安徽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村主任李敏,总算有工夫泡碗方便面。

“平常下午三四点吃午饭是正常,晚上都要搞到十一二点”,没等方便面泡软,李敏赶紧端起来扒拉几口:“等会儿船来了还要去其他几个庄台看看,村民需要什么,都要及时供给上。”

庄台,诞生于国家治理淮河进程中,通过人工垒起台基或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座,村庄建于其上,行蓄洪时,庄台成为洪水中的孤岛,四面环水,仅能通过船筏与外界交通。在阜南,庄台已是濛洼蓄洪区居住环境的代名词。

7月20日上午8点31分52秒,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第十六次开闸蓄洪,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4个乡镇26个村(居)的18万亩农田,迅速被洪水淹没,由此形成的131个庄台中,有77个孤岛一样的湖心庄台。

这样的湖心庄台,利民村有7个。“除一个庄台上的居民已经全部搬迁到保庄圩,其余6个庄台共124人,每天要巡查几遍,百姓生活要保障、庄稼被淹后有情绪要及时疏导,晚上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巡堤。”42岁的李敏是土生土长的利民村人,她有记忆的蓄洪已经经历过4次。

“开闸前,三天三夜没合过眼,巡堤、帮助转移蓄洪区群众。开闸后,每天也要睡在村部,经常巡堤到夜里二三点钟,有情况随时要起,一天也睡不到几个小时。”7月24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李敏已经在防汛一线连续奋战超过一周。

“一个多星期瘦了十几斤”,快速扒拉完一碗方便面,李敏笑笑,轻声说。在她身后的那片汪洋中,还有她和爱人承包经营了五六年的近300亩粮食种植基地。

撤离

李敏是在7月19日接到“紧急协助蓄洪区群众撤离”命令的。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大坝上巡堤超过60小时。

“接到撤离的确切消息,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受。”说话总是带笑的李敏,说到这儿,下意识皱了皱眉头。

李敏在利民村出生长大,打小就住在后李寨庄台,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庄一人都再熟悉不过。2014年,李敏和爱人流转了蓄洪区内近300亩土地种粮食。几年下来,他们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每年十几万元的收入也让他们过上了殷实的生活,田地用工还能带动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们就业脱贫。

“稻子都长尺把高了,可惜。”李敏伸出手比画了一下,又迅速放下:“想这些也没用,濛洼精神就是‘舍小家顾大家、舍局部顾全局’。”干脆利落的两句话说完,李敏又笑,笑容下,是她有些红肿的双眼。

“俺家和村里一户种芡实的,这些种在田里的没法抢救,郭国俊家养了200多只羊,还能转移,减少损失。”李敏清楚记得,村里只有10户28人在蓄洪区的庄台下生活,多是种植养殖大户和卖农资的商户。

来不及多想,李敏赶紧招呼村干部和一起巡堤的村民,分头到10户人家帮助撤离。“郭国俊家的羊保住了,但养羊的大棚全没了,大概损失了20多万。”后来,李敏听说,截至20日凌晨二三点,濛洼蓄洪区4个乡镇的2017人,就在镇、村干部和其他村民的帮助下迅速撤离。

“这些年,村民大多搬迁到大坝上的6个保庄圩,留在蓄洪区也几乎都住在庄台上。不像过去,一说蓄洪,十几万村民连夜拖家带口,拉上架子车,赶上猪牛羊的大规模搬迁,这次蓄洪涉及19.5万村民,需撤离的只有2000多人,压力小了很多。”经历过2003年、2007年几次蓄洪搬迁的李敏说。

坚守

75岁的李思英,19岁嫁到利民村,大半辈子都住在东田坡庄台。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庄台健身广场的廊檐下和老姐妹们聊天。

广场中央,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

老人远在北京、苏州务工的两个儿子,比老人更早知道王家坝开闸蓄洪的消息:“他们打来电话,让我们一切听政府的安排,就蹲到(待在)庄台上,庄稼没有就没有了,安全第一。”经历过数次蓄洪的老人,不认识字,也不大懂“舍小家保大家”的道理,却知道:“李主任家种那么多粮食都舍了,俺们没啥不能舍的。”

在儿子们外出务工的20多年里,虽然生活一点点富足,李思英和老伴依然坚持耕种家里的五六亩土地,“上半年一季麦卖了几千块钱,又留了点口粮。后来种了点儿花生,老下雨,长得不好,又补了点儿黄豆,水一来,全没了”。

知道了开闸的消息,“心疼庄稼,睡不着觉”的老人们就一直守在坡沿上“看水”。一直到天黑透,他们才看到从远处缓慢漫过来的洪水,“记得以前,水来得多快,那时候有人在底下抢庄稼,跑都来不及。”李思英有些惊讶。

“现在都是电脑操作,能控制开闸口的速度,水流得也慢点,确保没来得及撤离的老百姓安全离开。”东田坡庄台临时党支部书记王伟笑着跟老人解释。

与往年蓄洪不同,王家坝防汛指挥部今年在每个庄台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7月20日水漫到庄台前,阜南县133位干部已带着党旗奔赴各个庄台,坚守庄台,“水不退我们不走,让党旗始终飘扬在防汛一线”,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王伟就是其中之一。

几天来吃住和庄台上的百姓在一起,王伟已经成了村主任李敏之外村民们最信任的人。“有啥事就找他和主任,都给俺解决。水漫过后俺心里难过了两天,他们就一直陪着开解。”李思英咧嘴笑:“难过归难过,但现在有党和政府在,吃喝不愁,都能过去,俺儿子打电话都是这么说。”

保障

“前天,81岁的老党员张振国突然眩晕,我们紧急处置,稳定后,王书记和李主任用船把老人送到曹集镇卫生院;今天早上,91岁的程泽英老人,血压突然飙升到220,我赶紧给老人用降压药,一个多小时后送到镇卫生院……”截至7月24日,34岁的阜南县中医院全科医生韦一伟,也已经在东田坡庄台坚守了5天。

他的记事本上,记录着庄台上88位村民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开闸前,县里几家医院已经派出医生到庄台值守,确保每个庄台有一名医生。”韦一伟说,来到东田坡后,李敏已经第一时间将庄台上的情况告知:老人和孩子占总人数近70%,尤其高龄和有慢性病的老人需要密切关注。

来庄台时,韦一伟已经备下了十几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常用药:“有4位老人在涨水前没来得及买药,手上的药已经吃完了,我们会4天坐船出去采买一次,确保老人们及时用药。”

“除了旱路变成了水路,进出庄台不方便,吃喝拉撒都有保障,啥也不怕。”坐在自家门口做手工活的陶希兰,说话时手底下的活计不停。76岁的老人在庄台上生活了61年,开闸蓄洪经历过无数次:“中午,村干部刚给家家户户送了5斤洋葱、5斤马铃薯、一斤绿豆,还有一盒蚊香,家里口粮还够吃几天,不够就找他们登记,生活肯定是没问题。”

记者注意到,只居住着34户人家的东田坡庄台,不大,却舒适宜居。曹集镇党委委员梁裕娇介绍,2018年底,为改善庄台人居环境,阜南县统一规划,每个庄台按照“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标准,全方位完善路、水、电、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了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并配套了公厕等设施,“确保不管是否蓄洪,老百姓都有整洁、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干净的饮用水、不停电。”

不只政府的保障,一周来,社会各界的捐助也“涌”向阜南。记者采访当天,安徽省妇儿发展基金会和省直妇工委送来了价值6万元的“赈灾扶贫”家庭关爱箱。7月23日,阜阳市妇儿发展基金会送来了10万元捐款,市女企协还贴心送去了食品、内衣裤等一线防汛急需物资。

采访时,王家坝闸已闭闸超过12小时,记者看到,平静的水面上,时不时就有消防应急救援、当地民兵搭乘冲锋舟、橡皮艇在水面穿梭,为一个个“孤岛”庄台运送人员、物资。李敏告诉记者,为确保船只运送安全、遇事协调迅速,村民们也拿出自家船只,自发组织成防汛船队。

搭乘“利民村防汛船01号”离开庄台的路上,记者注意到,村里的两艘民用防汛船的船头都竖着一大块标牌,鲜红的底色上标注着船长和庄台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名字、手机号。“一个来回个把小时,一天往返多少趟,已经不记得了”,船长徐银同笑声爽朗:“村里人看到这个牌子,放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