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花在树莓采摘区。 张园园/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张园园 肖婷 党柏峰
多年以后,回首易地搬迁的经历,路建花依然感到庆幸。
从“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迁出,落户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次搬迁,开启了路建花的“逆袭”人生,也圆了她的小康梦。
24年前,一个重要决策改变了无数西海固贫困家庭的命运。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抓井窖工程、发展产业就是当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抓的重点。另外一个大动作,是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
此后多年来,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闽宁村升级成闽宁镇,6.6万名移民群众从此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多亏了党和政府,我才有了今天。”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闽宁镇红树莓基地)的餐厅里,伴着树莓茶的阵阵幽香,41岁的路建花陷入了回忆。
搬出大山入平川,开启新生活
2012年5月29日,是路建花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们举家从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魏沟村搬到了原隆村。
彼时,历经多年建设发展,闽宁镇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已是名声在外。而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正等待着第一批移民入住。路建花一家,正是最早一批搬至原隆村的移民。
当初接到易地搬迁的消息,路建花立马同意了,“搬!”
每户要出1.28万元,家里没钱怎么办?“就算贷款也要搬!”
故土难离的忧伤不舍,路建花的感受并不明显。她穷怕了,迫切地想要找到一条出路,哪怕背井离乡。
年复一年在贫瘠的土地里刨食,占据了路建花对老家“靠天吃饭”日子的全部记忆。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仅仅是“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当年有多穷?“大概在2003年那会儿,家里连每月1块8毛钱的电费都交不起。”电费这么低,是因为用电少,就地取材的柴火,提供了家庭生活所需的大部分能源,“就是晚上用灯泡照会儿明,家里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
为了挣钱,路建花也曾远赴新疆摘棉花,但患病的丈夫、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让这个勤快的女人最终选择退守家中。
贫困,似乎成了无法逃遁的命运。
搬迁前最后一天,下起了大雨,路建花家的土坯房里也“下起了小雨”,随时可能坍塌。拿根大椽顶着墙,土炕上放个接雨水的盆,路建花和丈夫一人抱一个孩子,就这样整整坐了一宿。
搬家时,老家的旧照,路建花没有带出来。如今家里摆着的,是到原隆村后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一家四口衣着整齐,笑得开心。
“那些日子都过去了!”路建花言语轻松,有的是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气。
农妇变身产业工人和管理者,事业“三级跳”
当年搬出大山时,路建花啥也没带,就带了几袋冬小麦。对于新家园的生活,她心里还没底,“怕搬过来没吃的”。结果,这几袋被视为口粮的冬小麦,直到生了虫也没被吃掉,因为“买东西很方便,啥都买得着”。
至于以后生活的着落,她很快发现,家门口就能就业。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闽宁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搬到原隆村的第3天,路建花就到周边的葡萄园里打零工了。“刚开始一天挣60元,后来挣80元,还给别人代工,能多挣点钱。”冬天没活儿干,她就到银川市里打工,当过洗车工,干过服务员,“闲不住,就想出去工作,让家人过得好一点”。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专程到原隆村实地查看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情况,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当时,路建花刚来到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工作不久。总书记的话,让她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之后,如奇迹般,路建花的事业“开了挂”。从种树莓到成为餐厅服务员,到被安排管理餐厅“小库”,再到管理景区“大库”,几乎三个月一个台阶。如今,当年那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农村妇女成了“路总”,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餐饮负责人。
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已是下午两点多,景区餐厅里还不时有客人来。
安顿好客人,路建花一边叮嘱服务员赶紧上菜,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生意还不错,游客一般都是银川市等周边过来的,到了周末人会更多……干这工作不能光图挣钱,也要重视服务,周到细心是对客人的尊重。”
她告诉记者,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是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在这里工作的移民妇女很多,服务员每月能挣2600元,管理人员则2600~5500元不等。因为解决了不少移民妇女的就业问题,这里也成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不只是棚湖湾,在闽宁镇,特色种植养殖、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各类脱贫富民产业处处开花,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路子。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跃升至2019年的13970元,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闽宁镇交出了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安居乐业,幸福可期
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脱贫富民产业,宜居宜业的闽宁镇有“面子”更有“里子”。
“我们搬来时,政府已经给盖好了54平方米的住房,通水通电通自来水。前两年家里新盖了两间房,村里还给实施了旱厕改造。”路建花带着记者在自家小院里边转悠边介绍。院子一角辟出的小菜园里,蔬菜、果树和几株芍药长势正好,“这都是我老公操持的”,路建花说。
进屋落座,路建花算起了收入账。她一年能挣五六万元,加上丈夫上班的工资,两口子一年收入不到10万元,每年刨去各类花销还有结余。2018年,路建花家还清了当年搬迁时的贷款,去年全家脱贫。“有了工作后,感觉付出有了回报。”她感慨。
手头宽裕了,生活也美了。“现在家电齐全,都是搬过来以后添置的。”大彩电、洗衣机、音响、电饭煲……路建花笑着一一细数,“这日子可比当年在老家好了几百倍!”
吃的方面,“一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终日与土豆为伍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如今,路建花不但在工作中每日与菜肉打交道,家里吃饭也是有肉有菜有汤,“跟电视里演得一样”。
老家山大沟深,土路难行。出行难、孩子上学难、丈夫看病难,曾深深困扰着路建花。当年,为了送大儿子到山下的学校上学,路建花要背着孩子在土路上走一个多小时。在新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村里有小学,镇上有中学,两个孩子上学不用再承受长途跋涉之苦。丈夫看病买药也方便了,如果住院还能报销。
一切都在越变越好。
对于现在的日子,路建花很满意,这也正是她心目中小康生活的模样,“一家人健康平安,每天下班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就是最大的幸福。”
脱贫摘帽,只是新生活的开端。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这让路建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
记者手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镇里的故事,总也讲不完。
山海携手,同心战贫,造就了闽宁镇,也写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这种变迁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这种蜕变,不光是外在,更是精气神的变化。“逆袭”的路建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8年,将脱贫无门的农村妇女“改造”成雷厉风行、言谈举止颇有管理者风范的职业女性,这种转变让人有些惊讶,但仔细一想,又觉得理所应当。这是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被激发后的自信。
这种自信也源于对生活的感恩热爱,在原隆村很多移民妇女身上都能感受到。它是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里,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妇女们的笑脸;是过上了“潮生活”的“巧媳妇”直播带货时的游刃有余;是立兰酒庄里有了一技之长的妇女的满足安稳……
扶志、扶智、扶业、扶技,脱贫攻坚,托住的是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而全面小康,更是满足并无限延伸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更绿色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了这样的期许,我们要继续奋斗,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所有人共创共享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