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里的暖心事
苏州新城风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茹希佳
见习记者 陈晓冰
6月的苏州,烈日和阴雨轮番登台,江南水乡特有的湿热水汽,蒸腾着这座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热闹与繁忙。
在苏州昆山的寻常巷陌,仅一门之隔,湿热被挡在一小区门口的江南生鲜农贸市场之外。
上午10点,早市的忙碌之后,23岁的张迎梅赶紧摘下口罩喝口水,整理整理头发和妆容,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午市。16岁开始摆摊,18岁进农贸市场,21岁搬回改造后的江南生鲜,彻底告别闷热的,混杂着生鲜、蔬果、调味料的难闻气味和满地的污水,年轻的张迎梅也寻回了“被迫放弃的美丽”:环境像商超,每天可以化个淡妆,穿戴讲究一些。自己舒服,顾客买菜的舒适度也更高。
这样的舒适感,让70多岁的“老昆山”李奶奶也越来越习惯“没事进来逛逛”。“除了买菜,改造后有小吃铺进来,不想做饭的时候就来吃点儿,方便。有吃有喝,处处舒服,可不就是小康生活。”啜一口地道的昆山“奥灶面”,李奶奶一脸满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与干净整洁的街道等城市的“面子”相比,农贸市场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色,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考验执政者的为民之心。2018年,昆山启动这项“民心工程”,通过已完成和计划完成标准化改造的67个农贸市场,连接了万千家庭的餐桌,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不只昆山,近年来,苏州,这座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状元”市,在交出经济指标连年第一的精彩答卷的同时,在居民养老、志愿服务、菜场、公厕等无数关乎百姓生活的细微之处,也交出了一份让百姓认可、绽放笑容的“民生答卷”。
一桩桩暖心事,抚慰的是人心,回应的是百姓对高品质小康生活的向往。
“状元市”的小康之问
行走在苏州,小桥流水与高楼大厦,市井烟火与都市繁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完美相遇。
从姑苏到苏州,从过去到现在,繁盛富庶一直是她最闪亮的“标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苏州之行”后萌生“小康构想”,“小康”,自此成为苏州孜孜不懈的追求。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对苏州作出了“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
探路小康,苏州不负使命。
宏观层面,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一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首次进入“万亿俱乐部”,2019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92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蝉联江苏第一;
中观视角,苏州下辖各区及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凝练出“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为改革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微观考量,截至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6万元,农村也已达3.5万元。
经济迅猛发展,苏州人骨子里的精益求精,亦让他们不停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小康?如何建设高水平小康?
物质的富足,从来不是衡量小康的唯一标准。苏州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必须由人民说了算。对标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和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苏州从一个个关切民生、民心的“小事”上查缺补漏——
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当年为园区开发腾房让地的3万失地农民,很多已步入老年。园区23万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近20%。“探索一个最大限度惠及居民、可持续运转的养老模式和服务体系”,成为园区人给自己的新课题;
昆山,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习惯了富裕的昆山人,早已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更细微的角落。自2018年起,十八项“三年提升工程”分解成8048个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其中,农贸市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厕所革命等民生项目尤其引人关注;
深入城市各条“毛细血管”的志愿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中的不足。张家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实现系统化、精准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为目标,打造集“志愿项目孵化、志愿资源协调、志愿者培训、志愿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体验”为一体的志愿者之家;
……
一项项民生实践,持续拉升城市的温度、提升百姓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大民生”里的民心富足
伴随双手有力敲击手鼓的明快节奏,70岁的黄燕南嘴角微微上扬。而对于46岁的私营企业主瞿慧霞来说,每周抽出时间陪黄奶奶到市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练习手鼓,也是“放松身心,付出爱并收获爱的珍贵历程”。
8年前独生女儿突发疾病去世时,年过六旬的黄燕南几乎崩溃。两年多后,瞿慧霞所在的张家港乐美夕阳志愿服务队,带着“贴心小棉袄——关爱特殊家庭老人”项目走近她。
2~3名志愿者结对一户家庭,每天电话问候,每月到老人家中聚餐,每逢生日、节日共同庆祝,重阳节与老人相约出游,选一两样老人的兴趣爱好,每周陪伴练习,五年多的陪伴,瞿慧霞俨然已是黄燕南的女儿,带着老人走出阴霾。
“生活富足之余,也希望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瞿慧霞的感受几乎代表了张家港18万多名志愿者的共同心声,“政府搭建平台,全力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只要有需要,提前申请就能免费使用活动场地,还能不定期参加培训,共同交流志愿服务经验、感受……政府的贴心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
而今,覆盖全市、运行近9年的张家港市志愿服务综合性网站——友爱港城网也日渐成熟,根植于该网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布城乡,在政府的参与、引领和助推下,张家港1232支志愿服务团队,征用“4.0版”的志愿服务,逐渐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在距离张家港百公里外的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上午10点刚过,由爱心快递小哥、街道社区爱心社工、爱心志愿者组成的5条“爱心专列”,已满载娄葑街道居家养老爱心厨房出品的“两荤一素一汤一饭”整装待发。
只需不到一个小时,分布在24个社区的60位老人,就能在家中享用免费或低价“爱心餐”。
“我们从解决街道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入手,迈出了探索居家养老领域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历史性一步。”回忆街道综合养老体系的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语气中满是自豪,“政府发起,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我们在‘爱心厨房’之后,又探索出了‘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爱’‘爱心呼叫中心’五大公益项目,打造了全国首创的居家养老闭环模式,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除大病医疗外,‘全无忧’‘全链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
而今,这项由街道主导、村集体和社会爱心捐款兜底的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街道回应居民诉求力推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农贸市场、公厕升级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已让娄葑人看到了政府为群众铺就“小康路”的决心和信心,稳稳托起了娄葑人的“小康梦”。
点滴汇江河,跬步积千里。
站在“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苏州在“突出优质均等抓好民生大事、人文关怀解决关键小事,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普遍增加群众‘隐形财富’”等系列目标指引下,一个熔古铸今、富裕文明、美丽宜居的新苏州,正让百姓笑容更甜、生活更美。
记者手记
高水平建设小康之路的苏州实践
耳闻苏州经济发展势头之强劲,区域内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之迅猛,早已不是一年两年。而这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苏州段的采访,当地却鲜少带我们看园区、秀“肌肉”。
采访中,我们走街串巷,看得更多的是这座城市的青山碧水、“五星级”公厕、堪比大型商超的农贸市场,温馨典雅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乡村,细致入微、贴心温暖的志愿服务活动。听得最多的是“高标准”“强服务”“以人为本”“奉献担当”。
原以为会看到霸气外露的“硬汉”,没想到是“内心”柔软的“暖男”。我们一路惊叹这座城市的细腻,也叹服这座小康之城“内外兼修”的能力。
小康宏图起笔地,现代化蓝图着墨处。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苏州人奋力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干群团结一心,争当江苏发展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排头兵,创下骄人业绩,为高水平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经济走在前头,民生同样要争当标杆。百姓关心的环境、住房、教育、养老、菜篮子、米袋子、公共服务等问题,百姓追求的获得感、幸福感,政府率先考虑到、安排上、解决好。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即将高质量跑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后一公里”的苏州,农贸市场里张迎梅、李奶奶们从心底里绽放的笑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黄燕南走出悲伤后微微上扬的嘴角,帮助别人后,瞿慧霞们的会心一笑;娄葑街道居民楼里,老人们享用“爱心餐”时满足的笑脸……何尝不是这场小康实践中最鲜活生动的注脚,早已定格成苏州小康画卷里的最美图景。
苏州自古就有“天堂”之美誉。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立志将这座城市建成“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苏州人,已以高度的发展自信,锁定新目标,扬帆新征程,探路现代化。
小康路上的半边天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陈晓冰
记者 茹希佳 王蓓
谈及小康,老百姓眼里的“小康生活”, 或许更加朴素而微观,比如能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劳有所得,生活事业有奔头儿,而对一座城市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体现在人和城市更多重而深入的变化。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来到江苏南通,感受这座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巨大变化,记录这里的女性在时代号召下创业致富的奋斗历程。
民宿女主人丁佐梅:背靠荷花池,奔向小康路
“村里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把家里原来经营的养鸡场拆了改做民宿,既能保护环境,工作也更加干净轻松,闲暇时间还可以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走走旗袍秀,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丁佐梅面带笑容地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
2018年,如皋平园池村将废弃的水田重新开发,改建成1100余亩荷塘,取名荷塘月色。村里一方面深入挖掘田园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如今,平园池村的民宿有32家,客房106间。
“到了周末,外地游客很多,大巴车一天都是三五十辆过来的,来看荷园,参观我们的农耕民宿文化馆。”54岁的丁佐梅是平园池村民宿芙蓉馆女主人,借助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2019年6月,她投入60多万元,将家里300平方米的房子改建成民宿,既能通过经营民宿增收,又能享受村里的荷园风光,享受闲适的乡村生活。
不仅发展乡村旅游,村里还积极筹建农产品展销中心及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给种植大户和村民们提供免费摊位,展销本地生产的莲藕、荷叶茶、有机稻米、微型盆景等农产品,与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村民带来了致富新渠道。
返乡创业女能人王海霞:“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
“浅滩疏阔水融融,盆景缤纷各不同”,盆景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被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在如皋市如城街道顾庄社区,小小盆景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顾庄社区党组织穷则思“变”,党员经纪人率先组织到各地收购树苗,引导村民开始大面积栽种苗木,发展盆景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打造了江苏第一个“无粮村”。“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成为顾庄人的追梦标配。返乡创业的王海霞便是领头人之一。
“我大专毕业之后就跟着爸爸从事园艺行业,当时处于起步阶段,出口盆景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开始思考怎么扩大销量。我们抛开传统思想,一开始是带动左邻右舍一起做,从前期进购毛坯到教授技术,帮助他们销售成型盆景,渐渐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王海霞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创业历程。在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栽种苗木,发展盆景产业。2012年,王海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争取带动更多人实现“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的追梦目标。
近年来,顾庄社区党总支争取做出产业特色,2015年借助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利好政策,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户职业技能。社区党员中心户带头对自家庭院进行景观化改造,实现了核心区“特色庭院”创建全覆盖,逐步实现了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的转型升级。2019年,社区三业总产值5.86亿元,村营收入266万元,农民纯收入超4万元。
葡萄架下,残疾人学技挣钱两不误
6月14日,南通已进入梅雨季节,湿热难耐。崇川区观音山街道残疾人科技种植园区里,50多亩标准化葡萄种植大棚矗立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大棚内,葡萄架下,一串串绿油油、亮晶晶的葡萄正在等待成熟。62岁的青龙桥社区居民张志英翘首期盼自己亲手种下的果实丰收。
2008年,青龙桥社区成立了南通市崇川区第一家农民专业组织青龙桥蔬菜专业合作社。2012年5月,依托蔬菜合作社的有利资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关心下,观音山街道残疾人科技种植园成立,腿部残疾的张志英正是那时候加入了科技种植园,“到种植园干一天活儿能挣6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元。在这里上班不仅有钱赚,还能和人接触聊天,每天都过得开心充实。”
青龙桥社区副书记宋嘉怡说:“目前,有87名残疾人在园区内打工,让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残疾人入园务工,免费向他们提供种子化肥、栽植设施,设立‘创业孵化基地’,10多名党员手把手、点对点为残疾人传授种植技术,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带领他们走上小康路,让‘葡萄架下’的党旗高高飘扬。”
青龙桥社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制定“远程教育+合作社+市场向导”学用模式,每月开展两次面向葡萄、大棚种植大户的培训,由党员技术员担任线上老师,针对种植户需求,开展“私人订制”培训,利用远程教育网站实时传感遥控功能,指导种植户种植适销对路的果蔬,提高农民专业种植水平,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2017年4月,青龙桥社区推出“绿农在线”电商平台,设立绿农向导岗、绿农电商岗、绿农体验岗、绿农科普岗、绿农技工岗、绿农守望岗、绿农企划岗、绿农园艺岗、绿农监测岗、绿农包装岗、绿农义卖岗、绿农客服岗12个志愿服务微岗位,依托“党员一帮一” 品牌建设,为种植员配备一对一指导员,邻里各党支部积极参与志愿岗服务,为社区弱势群体做实事,党员带头发展致富,打造富民强企新引擎。34岁的唐唐(化名)自幼患有轻微精神残疾,不愿与人沟通,2016年,在青龙桥社区妇联动员下,她来到科技种植园打散工,之后就爱上了这里。残疾人科技种植园经理周汉星说:“我和唐唐结对,一起做葡萄电商销售,她专门负责网上包树登记这部分,手机操作得可溜啦,从没出过岔子。”除了做电商销售,唐唐还是园区的种植能手,现在每天工资有80元,年收入两万元左右。
致富奔小康,妇女不掉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和谐社会,南通女性一直用辛勤和智慧打造着自己的精彩人生,铺陈着一座城市的奋斗底色。
记者手记
致富奔小康妇女不掉队
在南通的采访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走进小康生活中女性的奋斗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她们积极发挥女性优势,创新致富渠道,充分展现了半边天的风采。
借助乡村旅游契机,经营民宿的平园池村村民丁佐梅,本来过着生活安稳的日子,但她的心愿不只于此,她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村里的鼓励和支持下,她通过开办民宿,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有了更加充实的人生;带领村民致富的创业女能人王海霞,“百万不算富,千万才起步”是她的目标,相信这个目标未来也会让她们的事业更有奔头儿;身残志坚努力学习技能开展电商销售的唐唐(化名),没有因身体残疾而放弃自己,另寻出路是对她找到精彩人生最大的回馈。
这几位平凡的南通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正是当代女性不懈奋进、追梦出彩人生的缩影。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是她们共同的目标;创业致富,带领更多人步入小康生活是她们更高的人生追求。
作为记录者,我们在她们看到了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她们身上换发出的由内而外的女性力量,如大江大河般磅礴大气生生不息,如星空般广袤无垠熠熠生辉,也让我们心生敬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半边天的力量,就是这样美丽动人、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