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萌
青岛15岁女孩弑母案深深刺痛了公众的眼睛,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北大吴谢宇弑母案。
和这个女孩极为相似的是,在外人看来他们都沉稳、懂事、学习好,两位母亲也独立、自强、人缘好。两个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孩子跟母亲生活。母亲兼顾工作和家庭,在工作中表现优秀,一片好评,是人人羡慕的“好妈妈”。孩子礼貌、温和、成绩好,是人人仰望的“好孩子”。可是,这样“完美”的组合,最后却是“你死我活”的结局,何其悲哀?
每个孩子和母亲都是生死之交,他们本应该深爱彼此。可现实却是残酷的,弑母的悲剧似乎从未走远:2020年2月,四川眉山13岁男孩杀害36岁母亲。2020年3月,厦门市一名中学生持刀捅伤父母,致其母亲当场身亡……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痛心而百思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生命中最亲的人痛下杀手?
我们不能只是被简单地代入故事而迷失在同情里,探寻他们的心理是出于对事实的理解和成因的反思。它们发生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机制和漫长的心路。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化解更多正在路上发展中的悲剧。
前几天,上海的初高三结束了二模考试,但上海教委建议不公布二模成绩。同时也列出了一个数字:线下复课以来,初高三跳楼自杀的人数多达24人,亲子矛盾、人生观崩塌是主要原因。
目前,学习负担过重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压力。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过度刻薄、指责甚至打骂等行为,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其次课业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大,也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至爱,当然期望他们一生顺利,生活无忧。家长的期待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当家长可直观地看到孩子一天的作为,就会合理地给出自己的期待;而当看不到孩子一天的作为,就会产生一个主观预期,这个主观预期就会更高。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这个预期,家长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抱怨孩子成绩下降,责备孩子不够努力,这样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会对自己渐失信心,陷入悲观、绝望……情绪反复叠加,到达无法承受的峰值时,就会失去理性。适当的压力会变成动力,不能承受的压力则可能变成阻力甚至暴力。
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沿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在未来能够独立坚强、自食其力?需要家长注意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爱不是控制,不是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要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一个在被尊重中长大的孩子,也学会尊重别人,自然不会强人所难、行为过激。
因此,家庭教育要反思。希望这一起起悲剧能戳痛教育,戳中家庭积弊,警醒父母不仅要关注成绩,更要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事后补救,而应该是未雨绸缪的事前预防。
学业是一种显性压力,而由此衍生出的另一种压力则是隐性的,不用感情绑架孩子,不用控制逼迫孩子,觉察孩子的心理承受弹性,就像周国平所说:孩子不是你“心中蓝色的忧伤”,他是“他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