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情感交换为主的亲子关系,当一方无法真实表达自我情感,那就意味着亲子关系失衡和破裂的开始——
■ 小东
一位母亲找到我,说青春期的女儿特别抵触她,无论她说什么,孩子总是反驳,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也不告诉她,几乎不主动和她交流。这位母亲很着急,她感觉女儿一定是接触了一些“坏孩子”,被他们带坏了。
在咨询中,有很多类似的家长“控诉”,这些“控诉”有一些共同点:家长口中的“事实”和孩子口中的“事实”大相径庭;家长和子女除了基本的“养育关系”外,很少有亲密互动;家长的教育方式以“挫折教育”“打压教育”为主;双方对于这段关系都表示“无辜”和“失望”。
很多家长都这样表示:自己辛苦工作,“累死累活”的都是为了孩子;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兴趣爱好又不能当饭吃;说你都是“为你好”怎么就不明白呢;我了解孩子,如果一直表扬Ta,Ta一定会骄傲,尾巴就得“翘”到天上去,“挫折教育”是为了让Ta坚强一些……
亲子关系中的两种逻辑谬误
我们先从逻辑上来剖析一下这些说法:
问题:如果没孩子,你是否就不用工作了?
诊断:实际上这是逻辑谬误中的——乱赋因果。
目前来看并没有调查数据能够支撑这种说法,与之类似的例子是:一个抽烟的人一生用于抽烟的花费可能高达几十万元,如果他把这个钱省下来,就可以买一辆车。但事实是买不起车的人并不是因为抽烟而导致的。
问题:表扬使孩子骄傲,打击让孩子谦虚?
诊断:首先对于孩子的“贬损”和“打击”并不会让孩子变得谦虚,更多时候会让孩子变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卑,而对于孩子的肯定和表扬更多时候会让孩子变得“积极、有幸福感、会把对于事物的热情从外部驱动力转为内部驱动力”。
其次,把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归类为“肯定或者否定”“表扬或者批评”是另外一种逻辑谬误——虚假两难。
也就是说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还有引导、启发、示范等多种方式,如果只有批评或者表扬,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高估“骄傲的危害”,低估“自卑的影响”。因为“骄傲”本身带有“攻击性”,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骄傲的人,会觉得讨厌、不喜欢、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而“自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即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自卑,我们也不会去讨厌或者过于反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宁愿”让孩子自卑,也不允许孩子骄傲。
打压否定精神情感让关系失衡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社会价值的交换。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亲子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价值交换”是必不可少的。在亲子关系中以精神情感交换为主,而精神情感作为一种不可量化的“东西”,多数时间是以关系主体双方的“感受性”作为评估标准。
在最初亲子关系中,家长一般是主动的一方,子女在婴幼儿时期并不能很好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也为将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而父母对于子女情感的打压和否定会加重这种情况的发展。
很多来访者描述过这样的场景:自己在小时候“做错”了事,很难过就哭了,而家长会告诉他“憋回去”!你考试考砸了、你犯了这么大的错,有什么脸哭!作为孩子内心一定是“混乱”的,他们理解不了“哭泣”和“脸”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开始压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因为他们会认为情绪情感有时是不被允许出现的。严重的会在成年后出现“情感淡漠、没有真实情感”的情况。
当亲子关系的一方无法真实表达自我情感,那就意味着亲子关系失衡和破裂的开始。
我们要知道情绪情感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情绪情感受认知影响,会支配人的行为。如果认知不能调整,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单纯的打压情绪情感是没有效果和意义的。所以情绪情感需要被看见、被接纳,否定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是对一个人单纯的伤害。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