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六一儿童节开启的欢乐之月推介《寂静的孩子》这本略显沉重的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却又似乎很有必要。它提醒人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那么一群因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或大病等生存处境艰难的孩子,他们寂静无声,安然接受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也让人们认识到,有时候孩子想要的可能不是丰厚的物质条件,而是希望我们能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作者袁凌
■ 黄婷
六一儿童节给6岁的外甥女打视频电话,她开心地一一展示自己收到的礼物。我一边看,一边却不由自主想到了《寂静的孩子》一书中对比明显的孩子们。如今大多孩子不仅享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更是受到来自爸爸妈妈和家中老人的无限宠爱。但还有一些孩子,几乎从没有庆祝过儿童节,或者说,他们的童年很短,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提前长大,有着不符合他们这个年纪的懂事与沉默。
2015年~2017年,袁凌和摄影师赵俊霞在乡村儿童与一些公益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每次为期半个月的探访,采访了内蒙古、新疆、贵州、四川、广西等十余个偏远省区近百位受救助的孩子,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并在后两年继续回访,用4年时间,汇成了《寂静的孩子》(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一书。
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
《寂静的孩子》分成了异乡、阴影、大病、留守、单亲和远方六个部分,记录下36个流动儿童家庭、近130位孩子的个体故事。留守儿童是大家关注和认识较多的群体,其他我们却不甚了解。看完书后会发现,异乡的孩子尽管来到了大城市,但生活依旧艰难,而且最后极有可能还没能来得及领略城市风光就需要重新回到乡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不算少;大病的孩子内心敏感脆弱,他们既得面对与常人不一样的自己,还要接受没钱治疗的命运,更是对会拖累到家人心怀愧疚;单亲的孩子最怕剩下的亲人有一天也会离开自己,他们紧紧抓住这份温暖和陪伴,却许多时候不能如愿。这其中,一些孩子生活的困难程度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还有的则是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与孩子给人开朗活泼的印象不同,作者笔下的这些孩子都是寂静的。为何如此?因为亲人或因生计所迫不在身边,或因受教育程度不高不知如何倾听,或因为孩子众多、家务繁多无暇顾及……所以渐渐地,孩子逐渐变得沉默,将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无从说起也不知能与谁诉说。这是一本大块头的书,有着近500页,30多万字。但这并不是袁凌采访到的全部孩子的故事,好些故事还没写进书中。
孩子的生存条件是困难的,女童的处境则更糟糕。许多时候,她们的出生并没有受到大人的欢迎,长大后更多的是“培养”成家里的小帮手。于是当哥哥弟弟有机会去上学的时候,她们有的只能在家帮忙做家务,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到了一定年纪,她们需要做出选择,要么出去挣钱补贴家用,要么早早嫁人,用自己的彩礼钱为家中的男孩凑结婚的礼金,等等。
书中对一些孩子的家长也有描写。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人的韧性,似乎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他们都能接受和克服,并想办法生存下去,这种坚韧在孩子身上也有体现。
好在虽然一个个故事很沉重,但书中并不都是苦难。这些孩子也有展露属于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稚嫩与快乐的时候,而且因为物质的匮乏和简单的生活,他们总是很容易满足,许多我们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小到一块肉,大到一次上学的机会,都能让他们展露笑颜。尽管大多故事的结尾读来让人叹息,但有几篇结束时,能看得出作者尽力给人以希望。如“杨轩和奶奶此后的人生,终究有了一块完整温暖的屋顶。”“玉姗脸上的笑容,终究是化开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
孩子的寂静并不都是物质的匮乏或贫困的生活造成的,袁凌在书中也记录了一个家住城市,家境殷实,但是因为母亲不在身边,父亲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而有自杀倾向的孩子。这类孩子也被称为“新困境儿童”。“新困境儿童”往往不被家长、老师觉察和了解,也无法获得他们的支持,因为这些孩子大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自己表现也很优异。但其实他们的身心承受着痛苦压力和巨大成长风险,长期如此,就容易选择自杀、自残这些极端方式。
2018年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曾指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尽管数据让人惊讶,但图书市场上有关中国城乡儿童生存困境的非虚构作品并不多。以留守儿童相关书籍为例,图书多以教育、指导性的内容和相关调查、报告为主,如《乡村寻美记:中国留守儿童审美启蒙读本》《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等,少有以个体叙述和观察为主的作品。即便有《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种儿童自主叙述的文本,但也难以窥见这些孩子日常生活的全貌。《寂静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作者袁凌是记者出身,曾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并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和《世界》等书籍。《寂静的孩子》出版后,因其题材的独特性和满含人文关怀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后获得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2019年度十大好书的“年度非虚构写作奖”和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2019年凤凰网读书年度书单”等榜单的推荐。袁凌本人获得“2019年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提名,此前他曾获得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致敬作家和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
书中,袁凌冷静克制地描述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细节,而不加以评价。但正是这样的文字和故事读完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无意向人们揭露这些孩子苦难的生活,从而让人对他们满怀同情,也从未想过将“这些孩子作为晦涩中国的一个样本”。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我不是要去提供一个解答、一种探究。我感受到的只是这些孩子本身的状态,他们需要我们去倾听,去理解。”
在袁凌看来,“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不应该如此寂静。只有走近他们,俯下身来,我们才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而如果留心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并不遥远,可能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