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茹希佳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中国智慧菜场样板店“刘姐菜篮子”,扑面而来的不是传统菜场的杂乱无章,而是时尚大气、干净智能的超市派头,再看这人头攒动、讨价还价的热闹劲儿,果然还是菜场的“内核”。“买菜人最爱的还是我们这里的‘扶贫特色农产品直供区’。”“刘姐菜篮子”创始人、盛庄农业科技集团董事长、江苏省餐饮协会妇联主席刘巧琴指向人群最聚集的区域提示道,“这里都是从贫困地区的农户手上进的农产品,我们平价卖给老百姓,真正实现从地头到灶头,火得不得了。”
“扶贫特色农产品直供区”也成为刘巧琴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个有效平台。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部署,刘巧琴领衔的企业主动认领了贵州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硐口村。
2019年2月,刘巧琴在企业里成立了贵州纳雍扶贫小队,并率队前往纳雍县的邻县安顺考察,“在同一个区域,气候条件类似,土壤类型类似,为什么安顺能脱贫,纳雍却不行?”刘巧琴带着思考和疑问第一次进贵州。刚到安顺,她便一头扎进农田里,“我们这里产的蘑菇、韭黄、生姜都很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当地干部向刘巧琴自豪地介绍。正是这次实地调研,让刘巧琴为扶贫纳雍县找到了合适的产品和技术。
经过近一个月的周密准备,刘巧琴再进贵州,直奔定点帮扶的硐口村,把村干部们约集在一起,共商脱贫大计,“村里劳动力不愁、优质良田闲置,我想帮你们村建一个香姜种植基地,我负责提供种子钱、请技术专家,你们负责科学种植,产品销售我也包了,等产业做起来,全村都能脱贫致富。”刘巧琴一番振奋提气,让大家跃跃欲试。为了佐证自己计划的可行性,刘巧琴还请来了安顺的种姜致富带头人老刘做“引路人”。
在老刘的指导下,刘巧琴带领的扶贫小分队第三次前往贵州,选购了2万斤姜种,赶在清明节前送到硐口村,选定60亩田试种一年,48户农户积极参与。“我们扶贫小分队在刘姐带领下,花了一周时间,和当地贫困农户一起种植生姜,期待丰收。”扶贫小分队队员胡兆月说。
73岁的白凤英老人一家三口是当地的低保贫困户,没有种植香姜之前,家庭生计全靠政府的低保金,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有人给种子,有人帮着种,希望能有个好收成。”白凤英期盼着。
白凤英的渴望才是刘巧琴心中的底气,“只要不偷懒,按照我的方法做,绝对能脱贫。”
刘巧琴清楚地知道,纳雍县硐口村常年气温在22℃~26℃,早晚温差大,山间的泉水滋润土壤,种植出的农产品全部达到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像这样的香姜怎么不能卖个好价钱呢?”她信心满满。
刘巧琴为香姜的长势“操碎了心”,“总是在电话和微信里与村干部们沟通,还是放心不下。”种子种下去后,她又三赴贵州,带着技术专家指导贫困农户如何进行田间管理,“锄草、排涝、浇灌一个都不能少,就算土壤气候条件再好,也不能放任不管,望天收。”刘巧琴千叮咛万嘱咐。
春种秋收。2019年10月底,扶贫小分队第七次前往硐口村,帮农户们一起收割,“3000多斤香姜,我们按一斤2.5元的价格收购,然后运回南京‘刘姐菜篮子’销售,确保贫困户种得出就销得掉,还能拿现钱。”刘巧琴说。
在给贫困农户结算收姜工钱的现场,一个大姐把收姜钱反复点看了三遍,大呼:“没想到,收到的姜还能挣几百元。”48户参与种植香姜的贫困农户每人挣得4200元,“做梦也没想到还能有这个收入。”白凤英喜出望外。
3000多斤带着泥土芬芳的小香姜从硐口村的地头直接摆上“刘姐菜篮子”的“扶贫特色农产品直供区”货架上,很快受到南京老百姓追捧,“3000多斤香姜一抢而空,根本不够卖,直到现在4月份了还有人来问,你们之前的香姜什么时候再有货啊?”“刘姐菜篮子”销售经理胡茂霞笑言。
刘巧琴也坚定了对硐口村香姜产业扶贫的路径,今年可以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虽然今年有疫情,但有了去年的成功经验,村里可没敢耽误农时,刘巧琴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展示手机信息:“你看,硐口村长已经跟我联系了,今年种下500亩香姜,保守估计能有百万吨的产量。”刘巧琴已经为今年的丰产做好打算,到时动员餐饮协会妇联的执委们一起帮着硐口村将香姜分批供应市场,既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能保证硐口村贫困农户全部脱贫奔小康。
“好山好水好地方,不脱贫决不脱钩,脱贫了也不脱线,我会一直关注帮助硐口村发展壮大。”自从和硐口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刘巧琴对这片土地就有了割舍不掉的深深眷恋和持续助力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