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3月24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特别报道 愈后重返“火线” 坐诊康复驿站 辛苦了,欢迎回家! 这里有个义务厨师、理发师、采购员 与病毒“面对面”的抗疫战场“侦察员”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移动医疗团队

与病毒“面对面”的抗疫战场“侦察员”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强洪

□ 邱琼

深入隔离点、康复驿站、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面对病毒,他们像侦察员一样巡回在各个特殊场所,手拎着采样箱奔跑在一线收集病毒采样,为疾控中心采集病毒样本……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白衣战士,他们的主战场不在医院,但他们却离病毒最近,需要与病毒“面对面”,他们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侦察员”,这群默默无闻的“战士”就是来自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移动医疗团队。

移动采样 让病毒无处可逃

为适应医院江汉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2月12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组建了4人组成的移动采样队,负责核酸采样工作,接到这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大家没有丝毫犹豫。

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采样时,患者会拉下口罩暴露口鼻,而且采样时由于刺激,患者可能会打喷嚏、咳嗽、甚至恶心呕吐,采样医生直接面对病人开放的气道,危险系数很大。

随着疫情形势发展,隔离酒店及方舱医院收治了大量隔离病人,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消毒及心理康复急需专业指导。

2月26日,医院在前期建移动采样队的基础上,由13位专家组建移动医疗团队,并成立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对江汉辖区16家集中隔离点、39家康复驿站进行巡检、核酸采样,对1家社会福利院、15家养老院等进行医疗指导,共计服务医疗点71个。

战时状态下,每天上午8点45分,移动医疗团队都会召开特殊的“站立会议”,追求高效工作的他们,每天都站着分享前一天工作的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探讨解决办法。

穿戴防护服步骤多,顺序不能错,手消毒、帽子、防护口罩、面屏、防护服、鞋套、手套一样不能少。采样任务多的时候,需要穿着防护装备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呼吸不畅、胸闷头晕、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但肩上的责任却让大家都忘记了这些困难。

移动医疗团队每两人为一小组,每组成员每天都要在十几个隔离点来回奔波。早期采样工作很繁重,移动医疗团队常常是24小时待命,白天完成采样工作后,晚上或凌晨也会接到采样通知,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

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这正是无数基层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工作量很大,大家从未叫过累

移动医疗团队不仅要对隔离点、养老院、康复驿站等进行医疗指导,还要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联系就医,同时还要督导符合条件的人员解除隔离,随时接受上级指派的临时工作任务。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大家对待每天的工作仍充满了热情,从未听见成员喊过苦,叫过累,大家都是相互鼓励、积极工作。”移动医疗团队负责人胡凌说。

眼科主任余桂国和儿科主任肖向丽都是移动医疗团队成员,他们每天都要到隔离点,向工作人员系统讲述新冠肺炎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治疗措施、消毒隔离等知识,指导隔离点如何规范洗手、穿戴防护用品、处理医疗废物等,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如同火灾,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扑火,刻不容缓。”患有肺大泡的余桂国每天坚守在岗位上,坚持完成各项工作,防护服往往一穿就是6~7个小时,虽然很难受,但他义无反顾。

“我们做的都是自己分内的事。”面对每天繁重的采集工作,肖向丽主任说,“在这场疫情中,没有性别之分,只有大家团结一心,相互帮助,与病毒抗争,才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