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同济医院医护人员欢送患者出院。 范显海/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 高洁 罗杨 赖晓凤
9万平方米的院区,对于泰康同济医院的全体官兵来说,是他们日夜拼搏的战场,也是他们誓死捍卫的城池。从2月13日成立起,在联勤保障部队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组织管理下,泰康同济医院紧紧围绕“打胜仗、零感染”的总要求和“四率”目标,高速运转、应收尽收、抢救生命,始终冲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最前沿。
没有什么比挺进“红区”更昂扬
这是一份泰康同济医院的“满月”战报:截至3月14日,累计收治1861人,现有重症164人、危重症39人,治愈出院871人,实现“成立次日接管过百,七日收治达标,十日在院过千”。
“疫情就是敌情,咱们就是一家野战医院!”医院院长郑溪水一语中的、掷地有声。
1400号人,来自3个军种的50多个建制团单位,有技术三级的专家教授,也有年轻的护士战士,人怎么拢?心怎么聚?
——党委班子成立后,“一班人”立即碰头,传达上级指示,研究确定分工,倒排工作计划,确定时间节点;
——第一时间建立12个临时基层党委、35个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模范岗,形成“三横三纵”网格化管理结构,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组织批量病人救治动员大会,官兵在军旗前重温军人誓词,用仪式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参战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首战打响,接手原医院的143名确诊患者。
“我是党员我先上!”“让我进‘红区’,这个领域我熟悉!”一时间,党员骨干纷纷请战,要求首批进入红区。
14日15时,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游建平等组成的7人党员冲锋队,穿戴防护服完毕,在战友注视的目光中,首次挺进“红区”。
逐一查房问诊,进行病情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3个医生4个护士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一刻不歇。听说是军队医疗队进驻,一位大姐当场哭出声:“一直盼着解放军来,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游建平对这般冲锋陷阵并不陌生。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她曾背着20多斤药材在群山间徒步8个小时,冒死赶到映秀救治患者。在她看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时刻准备再上前线!”
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团队一颗心。4天建个ICU,怎么办?重症二科72名同志迅速统一思想,党员冲在前、干在先,连续奋战90多个小时,建立起兼备新风系统、负压病房的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2月20日下午四点半,正式接收首位重症患者。心梗心衰应激状态再次心梗、肾移植术后并发新冠肺炎、3名患者ARDS症状全面缓解……接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没有什么比合力更有力
医院一收病人,各类保障问题接踵而来,今天这边漏,明天那边堵,摁下葫芦浮起瓢。19个科室,天天向保障部部长何晓健求援,有时没留意群里信息,还得同事提醒他,“你这保障部长成了救火队长!”
实在“不胜其扰”,何晓健逼着自己“刨根子”:原来医院尚在施工期,军方、院方和承建方职责没厘清。
2月20日,启动军地应急协调机制,一场由武汉市牵头,军方、院方、汉阳区、承建方共同参加的“五方会谈”举行。
一是明确了职责,营建归中建五局,医疗垃圾归环保,生活垃圾归环卫,军方提需求,院方来协调保障;二是解决了力量来源,中建五局连夜从长沙调来21名工人,负责水、电、木、瓦等维修;三是建立了服务平台,集合水电木数控消防等专业力量,21名工人、10名战士和院方一起组成78人服务队,一个电话,全程服务、全时保障。
一次碰头会,不仅是把人聚在一起,带来的是聚变效应!很快,一系列“泰康版”军地协调机制呼之欲出:
——搭建军地互联管理平台。军地协同统筹财力、运力、储力和人力,靠前筹划饮食保障、人员住宿、物资筹措等环节;
——制订军民互通管理机制。第一时间摸清军地物资装备和需求底数,制定军地互通物资存储、车辆派遣、物资请领等10余项制度机制;
——畅通军地双向保障渠道。及时协调公交、宾馆、餐饮公司领导现场办公,规范车辆时间线路、一日三餐标准流程等;
——织密军民联防联控网络。成立卫勤应急、警卫执勤等小组,布设5个执勤点,构建警察、保安、战士三位一体安全防线。
“军队只管打仗,放心把后方、后背交给我们!”自打军队医疗队进驻后,泰康同济医院原院长肖骏忙得脚打后脑勺,每次大规模收治、患者出院,他都始终铆在一线值守。
军地合力,威力几何?何晓健深有感触。刚进驻时,医院完工还有5个月工期,建造之初就是三级综合性医院,要改造成烈性传染病医院,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
两横一竖就是干!不到50个小时,15日上午9时整,军地通力合作,硬是把基本改造完成,当天实现收治病人。那一刻,“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再次得到生动印证。
没有什么比救人更急迫
重症监护室,床位一字排开,堪称世间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快!4床危险!”骤起的呼叫声刺得宋勇一个激灵。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眼看要休克。他迅疾冲过去,开放气道、给氧、监测心率、推麻药……跪着俯向病人,准备插管。谁想,呼吸一急,眼镜、护目镜顷刻就起了雾,视野模糊。没时间耽搁!瞅准气管,一把插入。
守住了!眼看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宋勇才扶着床沿,缓缓起身。作为重症二科主任,他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冲刺跑。
这不是一个人的比赛,而是一群人的冲锋。
在重症一科的蒋东坡眼里,最影响他发挥的,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难以施展。“就拿ICU最基本的胸外心脏按压来说,动作不到位,不起作用;甩开膀子干,又怕幅度力度过大撕裂防护服。”
“进来的病人都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只要进了ICU这道门,宋勇、蒋东坡们就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他们要和死神抢病人。他们清楚,ICU里没有“送分题”,每一分都要以命相搏。
步履匆匆,换来硕果累累。依据国家及军队规范方案,医院很快制定了泰康基本诊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方案(泰康克冠复元饮)和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形成三个支撑方案,并结合一线救治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泰康方案”下发科室。
方案标定方向,数据凝聚心血:截至3月15日,治愈出院944人,21人从重症转入普通病房,中药覆盖率90%以上。奋战月余,医院蹚出一条具有泰康特色的科学施治,精准诊疗之路。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医院始终把人文关怀、身心并护作为服务宗旨,抓好医患之间的紧密配合、患者家属和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发挥病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站、医患微信群等平台,和谐医患关系。
为解决患者家属无法陪伴探望造成的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医院开设病友服务中心,提供传递家属捎来的生活物品、帮助出院患者联系接送车辆、帮助高龄患者家属及时掌握病情等10余项服务。服务链条中,医、患和家庭三者高频互动,成为抗疫一线情感沟通的“立交桥”、信息共享的“集散地”、改进医患关系的“催化剂”。
在泰康同济医院,这样的暖心事还有很多……
“让我们放松身体,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将手臂慢慢抬起……”3月7日,感染6科某病房内传来一阵舒缓音乐,正在做运动的孕妇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孕妇的爱人前不久因确诊入院治疗,怀孕31周的她在家隔离,期间出现发烧症状后入院。“没想到医院这么有心,专门把我安排到有专业妇产科医护人员的6科。”她抚摸着隆起的肚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特殊时期,是军队给了我和孩子安全感,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