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会损害女孩的健康状况吗?》
作者:廖丽萍 张呈磊
本文使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第一胎男孩和女孩早期健康的发展差异及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显示,第一胎男孩的健康状况显著好于第一胎女孩,表明家庭重男轻女观念确实损害了女孩的健康。一方面,重男轻女观念直接减少了家庭对女孩的健康投入,降低了女孩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重男轻女观念使头胎生育女孩的家庭更可能继续生育,从而间接地减少家庭对女孩的健康投入。此外,家庭规模的变化可解释近四分之一的总效应。在具有重男轻女传统的中国社会,引导家庭对女孩的关注和重视,鼓励家庭适当增加对女孩的投资,可改善女孩的健康状况,尤其可提升农村地区和年龄较小女孩的健康水平,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来源:《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
《农村基本治理单元中的妇女参与:基于人类集团理论的分析》
作者:刘筱红
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与农村基本治理单元是否相关又如何相关?本文对三个典型时段的农村基本治理单元进行历时性比较,以妇女口述史中得到的微观细节分析为补充,发现被宏观叙事所遮蔽的事实。传统时期农村基本自然治理单元并不直接面对妇女,妇女既不参与村庄治理,也不直接受村庄单元的治理,其治权在家庭。作为基本行政单元的村民委员会,妇女干部在其治理架构中的“位置”是一个孤悬的存在,农村妇女对于治理空间超出其社会交往圈子和社会性需求的村委会缺乏感知和参与动机。与上述两个单元相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土地合作社是一个便于妇女参与的治理单元,自然村的规模比较合适她们的社会交往,形成同伴联结的政治活动空间,生产可以接受的地方性性别共识,产生认同的妇女精英;同时土地合作社对妇女参与具有功能上的需求。土地合作社治理单元与妇女参与村社治理的良好关联,对于破解当下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具有借鉴价值。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当代中国电影底层形象的性别转向(1992~2019)》
作者:董思伽 王骏
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电影中底层形象与性别的关系作历史和逻辑的梳理,勾勒当代中国电影中底层形象性别属性的位移现象,探究底层性别属性向女性游弋背后的学理逻辑,并将身体媒介视为转向过程中底层女性形象构建的主要方法论。结合近年女性主义的现实语境,表述转向后底层女性呈现的悖论及其文化表征,从中可以发现新的社会语境下中国电影呈现底层女性的某些不足与可能。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