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3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 同心共抗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诚实地捕捉现实 大数据:开辟妇女/性别研究新路径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开辟妇女/性别研究新路径

大数据可助推妇女/性别研究形成新气象。本文作者认为,大数据兼顾整体性与个体特征的研究路径将使妇女/性别研究更面向总体的“人”;大数据获取方式的更新和数据形态的多样可丰富妇女/性别研究的现实依据;大数据方法论的多学科进路可夯实妇女/性别研究理论体系的知识和资源基础。

■ 杨霞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到方方面面。作为研究方法,大数据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命,开辟了传统方法论所不能实现的研究路径。妇女/性别研究一直在跨学科的多元交汇中探索妇女/性别问题,大数据以数据驱动知识发现,注重整体性和相关性的系统思维,可以助推妇女/性别研究形成全新的学科研究新气象。

使妇女/性别研究更面向总体的“人”

妇女/性别研究从有性别的人出发,而人是一种多样化的整体存在,不仅是一个性别群体,也是一个阶级共同体、年龄共同体、区域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这里的“人”既涵盖抽象意义上的人,也包含以性别、阶层、年龄、民族、种族、职业等为标准划定的具体人群,还包括具有个体特征的性别个体。大数据能够发现传统研究所不能分析的数据集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些相关性能引导我们分析数据集之间、个体之间、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自身的结构。

大数据方法在妇女/性别研究中不仅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由性别个体组成的人的总体,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有针对性地聚焦总体中的性别群体或者性别个体。大数据方法中的样本趋近总体,其数量之大,超出传统方法所能处理的范围;覆盖面之全,可避免由性别观念造成的取样片面,正如舍恩伯格和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所说:“大数据通过给予我们关于个人自身更详尽的数据信息,帮我们规避了‘画像’的缺陷——直接将群体特征强加于人。”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需要,通过数据画像直观、形象地对人群进行分析,跳出传统方法中的基于性别差异的因果假设,把阶层、年龄、民族、种族、职业、地区等观测维度一并纳入观测体系,从而更为客观地揭示性别背后的多元相关因素。由此可对妇女/性别研究中的传统问题进行更多层面的解读,甚至带来颠覆性的认知革命。

丰富妇女/性别研究的现实依据

妇女/性别研究既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领域,也关注性别与空间、性别与环境、性别与语言、性别与身体等微观领域。

创立自己独特研究方法的可能与空间是实现妇女/性别研究突破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据获取方式的变革,计算方法的创新改进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传统研究方法中基于理论假设的数据获取方法存在理论束缚和知识划界的局限,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较高。借助大数据方法,妇女/性别研究可以获取更多大范围、跨时空、生态化的数据,而且数据形态多样,不止有文本,还可以是网络页面、图片、视频、运动轨迹等。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痕迹本身就是大数据,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制造数据。研究者可以在先验假设尽可能少的开放状态下挖掘数据信息,在动态研究中进行知识发现。传统研究方法中基于学科的小数据不足以支撑妇女研究的全景分析视角,比如传统媒体中缺席的女性声音、人们难以启齿的性、隐蔽的家暴和性骚扰,还有性少数群体的诸多问题,经由大数据的全景扫描式信息捕捉,都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现实数据,从而使研究走向深入。

夯实妇女/性别研究理论体系的知识和资源基础

作为跨学科研究,妇女/性别研究已广泛地融入各个学科,“从社会性别意识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初步觉醒转型为集多学科领域为一体、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观照社会各方面的”学科领域,但尚处于前学科状态,其学科地位的确立还需融合各学科研究成果,夯实学科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学理根基。

大数据恰恰是基于学科数据和算法共同驱动的研究方法,其形式更多是以“大数据+”的形式出现,契合妇女/性别研究以“性别+”展开的研究方式,如此一来,“大数据+妇女/性别研究”就可以有效运用多元化的学科数据关联优势,在更加多维的层面为学科知识的确证提供佐证,为逻辑机理的挖掘提供切入点,为妇女/性别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依据,进而促进妇女/性别研究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经由大数据实现的多学科的系统认知模式,既可以通过学科联动提升妇女/性别研究的科学性,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妇女/性别研究间的沟通交流,又可以通过揭示研究结论中的不确定性催生妇女/性别研究学科新的生长点,激发学科专业身份的不断建构和巩固,从而形成较为有效的学术共同体,有助于妇女/性别研究走出圈子,摆脱类似“鸡对鸭讲”“自说自话”或“各自为阵”“各自为政”的质疑。比如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可以通过对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来探究虚拟社会中的性别呈现;心理学可以通过脑影像大数据,或者借助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心理神经科学大数据,弥补访谈观察和自我报告的不足,提供生物性理论支持;经济大数据亦可以通过职业类型分布、成长空间等大数据全景呈现性别刻板印象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大数据还可以将诸如此类的各个学科数据用适合的算法和模型整体进行交互式的全息计算和推演,如此以全新视角重构和解读妇女/性别研究中的经典概念,对于妇女/性别学科基本理论的梳理和凝练意义重大。

由于大数据价值密度低,运用起来存在数据清洗难、学科专家与计算工程师深度合作的困境,数据获取也面临政策规范和伦理拷问。这要求我们肯定传统研究方法优势,将大数据与小数据研究相结合。相信随着大数据观念普及、数据产业规范化和数据技术提高,大数据助推下的妇女/性别研究必将更具影响力。

(作者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副编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媒体的女性参与赋能机制”(项目编号18BXW084)阶段性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