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闻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视频连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准备好了! 爱的“律动” 给特别的你 让妇女成为美丽家园的建设者、守护者 充分发挥妇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改厕不能“一改了之”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准备好了!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引发三省一市强烈反响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

“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刚一公布,就引发了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广泛关注。

“逐字逐句阅读,寻找我们在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所处的位置,思考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机遇,面对怎样的挑战,继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拥抱变革,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采访中,一个个振奋的声音反映了这样的共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准备好了!”

“同城效应”让人才交流更频繁

清晨6点半,天才蒙蒙亮,叮叮作响的闹钟便叫醒了丁婕,起床、梳洗、出门,前后不到10分钟。6点45分左右,丁婕准时等候在小区南门,“一会儿我朋友开车路过这里,我蹭她的车到地铁站。”

丁婕所说的地铁站,正是全国首个跨省地铁——上海地铁11号线,虽说是上海地铁,它的起点却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境内。

自2013年年底位于昆山境内的花桥站等3座车站开通运营以来,便捷的交通、相对较低的房价,让工作在上海、生活在花桥成为“丁婕们”的首选。从花桥站乘地铁直达上海徐家汇站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单程票价7元。“以前真不敢想会过上‘双城’生活,现在在上海工作,见识不同,工资还涨了三分之一,拿着大都市的工资在小县城消费,幸福感爆棚。”丁婕笑眯眯地说。

而伴随着长三角地区交通路网的四通八达,干线铁路(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中运量)四网融合,互联互通,“扫码互通”的地铁通票,“轨道上的长三角”,已让这种“双城”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

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地铁实现长三角地铁扫码互联互通,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区域扫码互通的“地铁通票”;2019年5月17日,长三角“地铁通票”进一步扩容,覆盖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7城,总里程近1500公里,标志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正式落地,跨区域扫码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已趋于成熟。

12月1日早上7点,安徽阜阳西站,在杭州工作的阜阳人李女士,已顺利登上了商合杭高铁线路开通首发的G7477次列车返回工作地。“过去回趟家要赶夜车,折腾十几个小时,现在乘坐高铁只需4个小时,我能常回家看看了,也会考虑把浙江好的商机带回家乡。”李女士难掩内心的激动。

随着商合杭高铁开通,皖北交通枢纽阜阳市至浙江杭州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至此,安徽16个地市全部开通高铁,从省会合肥出发,1小时到南京,2.5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上海,安徽与长三角其他两省一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铁路网规模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沿江两大都市圈重点打造0.5~1小时‘通勤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改革部战略规划处处长赵长江表示,正在全面规划轨道交通等的延伸布局,真正缩短长三角城际通勤时间,2025年前将有9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建成通车。

安徽合肥高新区汇聚了科大讯飞、科大国盾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让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将加快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年轻人不再纠结于留在哪个城市更有利于发展,长三角区域内都将是未来事业发展的‘蓝海’。”高新区副主任吕长富表示。

生态绿色绘就发展最美底色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住的环境跟城里的小区一样美了。”上海郊区的刘大伯当了一辈子农民,采访中,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这位68岁的老人虽没什么概念,对于生态绿色发展却有着切身体会。

在刚刚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作为其中的重要章节作重点论述——让生态绿色发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美底色和主旋律。

事实上,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11月19日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攻坚突破的作用,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不断完善跨区域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先后搭建了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圈、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等一批合作平台。

虽未搭上“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顺风车”,但近年来,安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2年至今,黄山市以新安江流域开展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安徽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目前,全省共设立各级林长5.2万余名,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省、市、县、乡、村)林长体系全面建立,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打好芜湖等沿江城市的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绿色发展带来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让长三角区域城市获益良多。

11月30日,在浙江省嘉兴平湖市新埭镇的游购小镇,一条“新枫畅游·故里寻芳”浙沪巾帼旅游线路正式发布。旅游路线由泖口古镇(平湖)——下坊村茶园(上海枫泾镇)——国际进口商品城(平湖)等经典景点组成,融合了浙沪党建主题公园、姐妹连心桥等,既突出了浙沪毗邻特色,又凭借生态之美,从沪上游客的口袋里“掏出钱来”。

与此同时,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将建成以旅居颐养为主题,集旅游、休闲、度假、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而与浙江、江苏毗邻的安徽宣城、黄山等地的美丽乡村,早已吃透“两山理论”的精髓,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必将打造生态价值新高地,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和‘生态+’,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为新时代图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协同科创汇聚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至关重要。

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两颗耀眼的明珠。

张江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一直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利用人才、应用、产业等优势效应,协同创新,构建长三角“朋友圈”,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张江的集成电路、文化创意、创业孵化等产业,已经锻造了“张江智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强劲助力。

作为新兴创新之城,近年来,安徽合肥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一方面,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一方面,明确重点发展领域,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若干新兴产业集群。

另外,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积极引进优质产能,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2017年,合肥市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一年后又推出《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滋养人才。

在协同创新发展中,最让人头疼的户籍、医疗、教育等难题,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政府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完善和共建共享、区域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得到解决。

关于协同创新,日前,江苏省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对话长三角市长》访谈节目中作了分享,他说,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科创优势明显,可以把科技创新一体化作为重要突破口,把打造“一核三极多点”布局的“长三角科创圈”作为战略主抓手,重点建设“四平台、两中心”,即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科创企业证券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走好市场驱动型协同创新之路。

站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风口”,上海作为龙头城市,正发挥着核心城市作用,与江苏、浙江、安徽合力布局,跑出“加速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将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联手探路,形成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格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统稿:王蓓 参与采写:茹希佳 丁秀伟 姚改改 王蓓 )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