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236份“90后”遗嘱里的生死观 “十大流行语”流动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236份“90后”遗嘱里的生死观

图片来源网络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一则25岁女孩在生日当天立遗嘱的消息,聚集了许多人的目光,大家都在思考,意外来临那一刻,遗嘱真的能做到让我们不留遗憾吗?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明芳

“妈,你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略做停顿,杨怡(化名)继续故作轻松地说:“还有,我的死亡证明,就能取出我的遗嘱。”

电话那头,许久的沉默之后,传来母亲的一声——“嗯。”

杨怡并没得什么绝症,此刻,这个“90后”女孩“健康极了”。

她只是觉得,“我想要自己支配自己的财产,可以留给我想给的人。”

这样的直接,很符合早习惯于“说走就走去旅行”的杨怡。

裂痕

“好端端的,立什么遗嘱?”

如果是在两年前,如果别人问起杨怡立遗嘱的事,她一定会不以为然。这也是她的父母,甚至家族的传统观念。

杨怡出生在广东湛江,在当地,写遗嘱安排身后事并不常见。

在她的印象里,爷爷、外公去世时,未曾留下任何遗嘱。

2017年,一场发生在自家兄弟姐妹间的争执,让杨怡渐渐改变。

那年,父亲在去世前,把杨怡叫到床边,口头告知自己最疼爱的大女儿,要把房子留给她。

这是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嘱托,杨怡把父亲的话录了下来。

“四个人应该平均分,凭什么给你一个人呢?”当杨怡把父亲的遗言放给弟弟妹妹们听时,引起大家的不满。

手握父亲的录音,法律效力却有争议,想要拿到应得的财产,杨怡只能与亲兄妹们对簿公堂。

“那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杨怡的妥协,让整个家庭维持了表面和谐,“实际家庭关系已经产生裂痕了。” 杨怡能感觉到,亲兄妹之间的疏离。

如今,她一个人生活在广州,偶尔会和母亲通电话,至于那座“父亲留给她”的房子,已是家庭话题的“禁区”。

“最后,房子应该会大家平均分吧。”杨怡觉得,同样被分开的,或许还有家人的心。

“如果,父亲当时立一份有法律效力的遗嘱,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杨怡常这样想。

险境

生活从没有“如果”。

“如果真的有,2018年那一天,我绝对不会选择在日本。”杨怡说。

那一天,她遇到了25年一遇的台风。

“当时我坐的出租车在去机场的高速上,与台风正面遭遇。” 杨怡后悔,自己没有事先查天气预报。

刚开始天是灰蒙蒙的,伴随着零星小雨。随着车子的疾驰,瓢泼大雨伴随着狂风席卷而来。

“房子被掀翻了,路旁的石墩和树全都被吹倒了,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杨怡的心跟着车外的雨刷一样,不停摇摆,她觉得,自己随时会在下一秒死掉。

手足无措的杨怡只有在家人群里实时分享自己的位置,一个个小视频在将她的处境传送给远方的亲人。

杨怡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再不说点什么,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完了完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不妙了,外面什么都看不见了。”“惨了惨了”……语无伦次的语音被一条条发出。

杨怡没有收到母亲的回复。她后来才知道,那一刻,母亲一直在抹着眼泪。

在母亲看来,这个长期在外面生活的大女儿独立坚强,有主见。喜欢旅游的她每次都是自己做好攻略就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女儿的生活永远丰富而新奇。

遗嘱

2019年3月,杨怡又做了一件有主见的事。

“妈,我立遗嘱了。”电话那头停顿了好一会。

“有在听吗?”杨怡问道。

“有。”母亲答。

“挺好的。”母亲的回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杨怡曾有意识地给母亲讲过很多关于立遗嘱的故事,母亲对此并不陌生。

谈话还在继续,杨怡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自己是怎么立遗嘱的,写的什么内容,给母亲的留言是什么……母亲,“嗯,啊”的报以认可。

事实上,立遗嘱当天的杨怡,并没那么轻松。

在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杨怡小心翼翼地完成着每一个步骤。

“在抄写遗嘱草稿时,心情一下凝重起来。”平时非常认真的她,竟然漏抄了一行,“结果又重新抄了一遍。”

“假如我比你先走,不要太伤心,照顾好自己,要时刻保持美美的……妈妈您有点可惜,没有我这种可爱美丽能干的女儿陪您啦,但我会在天上看着你们……” 杨怡给母亲的留言中这样写道。

“我的离去会让母亲很伤心,我不想让她看到留言更加难受,所以想用一些幽默的话安慰她。”杨怡说。

遗嘱中她把房产、存款都留给了母亲,当然,将来结婚生子后,遗嘱可能会根据意愿变更。

现在,这份将来可依据杨怡意愿变更的遗嘱,正静静躺在中华遗嘱库里。

来自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已有236位“90后”在这里立下遗嘱。

李曼(化名)也是其中之一。1994年出生的她,在上海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

同学在结婚前,只是一次普通的发烧,被查出患上不治之症,最终让李曼下定决心订立遗嘱。

“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加班熬夜是常事,而且我身体不是特别好,现在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很多,我担心自己万一有意外,没给父母一个交代会很难过。”李曼说,“订立一份遗嘱,也是给父母一份保障。”

于是,今年5月份,李曼偷偷订立了一份遗嘱。“我知道网上会有一些专门面向年轻人的网络遗嘱,但是担心法律效力问题,所以决定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公益项目。截至2019年9月,中华遗嘱库已经在全国设立11个登记中心,57个服务中心。

李曼将自己的现金、存款、支付宝、微信都写进了遗嘱,“父母不知道我的微信和支付宝账户密码,万一我发生意外,他们没有办法将钱取出来。”李曼说。因为是未婚,受益人是她的父母。

珍惜

中华遗嘱库的一组数据,可以勾勒出那236份遗嘱背后的真实人生——

年龄在25岁至28岁之间,六成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主要为公司白领、创业人士、程序员等;

立遗嘱的原因通常为经常旅游、出差,担心发生意外会给家人带来麻烦,也害怕发生意外后家人不知道自己的财产情况;

绝大多数是未婚状态,通常选择的继承人为父母;已婚者一般选择配偶或子女为继承人;

财产种类通常有现金、理财产品和虚拟财富;总价值相比老年人通常低很多;不动产(房产)数量较少。

这些立遗嘱的“90后”,正让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遗嘱是指定财产归属的法律文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立遗嘱,其实反映了年轻人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能够合理安排财产归属,避免家庭、亲人因财产问题分崩离析。”中华遗嘱库公益推广部负责人陈瑾说。

这些“90后”立遗嘱人在完成“合理安排”后,并不仅仅是完成对现有个人财产的梳理,“很多人对生命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陈瑾说。

在接触过一位位年轻的委托人后,陈瑾愈发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也是在为年轻人进行“一次很好的死亡教育”。

每当想到,自己的第一份遗嘱郑重安放在中华遗嘱库中,杨怡会更加珍惜当下。

她也暗暗希望,这份遗嘱,永远不会被母亲亲手取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