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1月1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社区 教育 死亡教育: 孩子不可错过的人生必修课 不同家风造就不同家庭 我是哥哥 亲子运动会倡环保理念 “童+365计划”:润童心 伴成长 倡导关注早产儿家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亡教育: 孩子不可错过的人生必修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据《扬子晚报》报道,今年6月24日,江苏省淮安市某学校一对10岁的双胞胎兄弟在宿舍里因琐事吵架后,弟弟一怒之下,用布条系在窗梁上自缢,一个花季少年,还未来得及懂得生命的含义,就轻率地告别了刚刚开始的人生。这样的结局,不禁令生者扼腕痛惜!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轻生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百度上输入“青少年儿童自杀”,能搜索到若干条相关新闻:2019年2月21日,新学期开学第四天,深圳宝安区13岁男孩,给家人留下4封遗书后,跳楼自杀;2019年3月13日,一个9岁男孩因为撞碎学校玻璃而写下遗书跳楼自杀……

一些孩子为了各种理由轻生——写作业、打游戏、与老师发生口角等等,都能成为孩子跳楼的导火索。其中,有不少事件的起因小之又小,而恰恰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一个个稚嫩的生命走上了不归路。

死亡教育何以重要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其中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计划,24% 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但绝大多数老师、父母对此却一无所知。

为什么一些孩子如此漠视生命、在死神面前“无所畏惧”?研究发现,使青少年儿童产生绝望情绪的诱因包括心理障碍、生理疾患、竞争压力、财务危机、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等等,但根本原因是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不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活着,一旦遇到挫折,容易采取极端行为,自残、甚至自杀。

不能否认,我们欠了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在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然而,没有人能在一生中躲开死亡对心灵的冲击。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生命本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行。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所谓死亡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和其他生物之死,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当青少年儿童真正意识到人生是有期限的时候,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欣赏生命。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说,需要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认为:“死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等行为,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

将死亡教育融于日常生活

青少年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生活的实际体验,而不是通过单纯的知识传授。生活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

北京家长卢女士告诉记者,5岁的女儿希希养了两条金鱼,前几天,因为希希喂食过量,金鱼贪吃而死。希希为此很难过,哭了好久,妈妈一直陪伴她,告诉她小动物是有生命的,也会经历出生、长大、衰老,也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最后,卢女士找来一个小小的纸盒,把金鱼放在里面,母女俩把它们埋在小区的花坛里。卢女士说,这是孩子第一次为生命的逝去而痛哭。她开始了解生命和死亡。

家长需要随时随地抓住机会,比如,树叶凋零、花草枯萎、小鸡小鱼小狗一些宠物死去等,让孩子了解死亡是身体功能的终止,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死亡,而不必等到家里有人去世或身边的人去世时才涉及这一话题。

当遭遇亲人离世这样的伤心事件时,家长也可以如实告诉孩子,亲人已经离开了,不会再回来了,使其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周期,有起点和终点,生命就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旅程。亲人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同时告诉孩子,他自己和他所关心的人,如爸爸妈妈,还会活很长很长时间,人并不会随随便便就死掉,安抚孩子的情绪,以消除其恐惧感。

在易于孩子接受和理解的场合、在一定的仪式中,和孩子谈生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清明节或逝去长辈的忌日,家长带孩子一起给长辈扫墓,上香、献花,和孩子一起回忆一家人过往的幸福时光、天伦之乐,或者和孩子讲述长辈与家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死亡不代表遗忘,记住逝去的人,是对生命更好的尊重。在特定的情境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家长可以借助亲子阅读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书中认识死亡,引起共鸣,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讲述了汤姆通过外公去世理解了死亡,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但是他们的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王云岭说,死亡教育不应有年龄界限,但不同年龄进行死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当有所区别,对幼儿的教育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义的材料,例如把《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等优秀图书绘本作为工具,而非直接去殡仪馆看遗体。

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中的内容演出来,身临其境地体验生命的循环、生命的意义。王云岭认为,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活好每一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