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
前段时间,电影《中国女排》拍摄花絮在网上热传,点开视频发现一个熟悉身影,中国女排教练郎平……但等到“郎平”一转身,原来是扮演郎平的巩俐。利落的短发,微驼的后背,爽朗的笑声,郎平教练标志性的神态被巩俐抓取得十分到位。据说巩俐一拿到剧本就全情投入。难怪网友说:站姿、走姿、就连拿笔的姿势,都太像了。
我打心底里佩服巩俐的专业和敬业。掩藏起“巩皇”的霸气,穿上运动衣的她就是不折不扣的“铁榔头”。她没有把片场当“客场”,而是当做“主场”来战。巩俐曾表示:“我只想做一个好演员,这是我一生的爱,不可缺少的。”
哪有怀才不遇,只有是否热爱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的信里曾说道:“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我特别赞同这句箴言。在给我的儿子和年轻朋友提职业建议的时候,我也反复强调兴趣爱好应为第一选项。
我们这一生有一半时间会花在工作上,爱上你的工作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当然前提是,选择你“喜欢的”,或是改变心态,让“不喜欢的”变成你的所爱。
最怕有些人,在选择的时候模棱两可,不遵从内心,又在工作之后缺乏耐心与坚持,所以这些人其实一生都苦不堪言,叶公好龙,牢骚满腹,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其实,在我眼里,“怀才不遇”是不成立的。因为“才”不仅仅是指单项技能,应该还包括你适应环境、发挥特长的能力,让你的才华日新月异地锦上添花。
“像蚂蚁一样工作”=适应环境+勤奋工作
记得美国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话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我们观察小蚂蚁,它们属于群居动物,且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乃至严酷条件下生存,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中,有严格的纪律和分工,一丝不苟地工作,共同筑巢,遇敌时全力抗争,遇灾时倾巢搬迁。
“像蚂蚁一样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第二就是要勤奋工作,努力生存。
今年适逢我大学毕业30年,回首这30年的职业生涯,每天早晨8点准时坐在书桌前开始工作,已成为一个惯性动作。时时感觉自己就是一只小蚂蚁,在一砖一瓦垒着自己的职业大厦。如果用一个词总结,那就是勤能补拙。
记得作家周国平在《是否养成了严格的工作习惯是我们与天才的区别》一文中说道:“有时候,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养成了严格的工作习惯。天才是伟大的工作者。凡天才必定都是热爱工作、养成了工作习惯的人。当然,这工作是他自己选定的,是由他的精神欲望发动的,所以他乐在其中,欲罢不能。那些无此体验的人从外面看他,觉得不可理解,便勉强给了一个解释,叫做勤奋。
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在外在动机的推动下工作,他们的确无法理解为自己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一旦没有了外来的推动,他们就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了。
还有一些聪明人或有才华的人,也总是不能养成工作的习惯,终于一事无成。他们往往有怀才不遇之感,可是,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能养成工作的习惯,这本身即已是才华不足的证明,因为创造欲正是才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确,我见过的世界,努力、勤奋都是最基本的模样。
“像蝴蝶一样生活”=亲近自然+放飞自我
如果“像蚂蚁一样工作”,需要的是严格的自律与自觉,是我们严谨、严肃、紧张的一面;那么“像蝴蝶一样生活”,就需要我们彻底的放下与放开,是我们放松、自然、风趣的一面。人生要有张有弛,或者说张弛有度才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也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人生。
尼采不是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吗?你无法想象蝴蝶不飞舞?从庄周梦蝶到梁祝化蝶,都描述了追逐自由、无拘无束的美好意境。
“像蝴蝶一样生活”,就是要暂时跳脱出现实境况,放下烦恼、紧张、压力,放逐身心到大自然中去,采花酿蜜,感受万物的滋养,享受工作之余的多姿多彩。而这一切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返回工作。这样工作与生活相互滋养、相互促进,良性正向循环。
而每天中午12点准时关电脑,下楼放风,就是我的“蝴蝶时光”。别小看这午间的一个小时,看云、赏花、听鸟鸣,能量满满地回来迎接下午的工作。
没错,勤奋工作,快意生活,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蚂蚁在地上埋头工作,蝴蝶在空中自由翱翔。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的生活姿态,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的人生景象——
犹如惠特曼的那首诗:“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