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基层妇联干部有位置、有分量 严惩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性侵害等犯罪 家风拟入法将惠泽千万家 飞针走线巧手脱贫 “红嫂精神”在沂山蒙水薪火相传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嫂精神”在沂山蒙水薪火相传

沂蒙红嫂做军鞋。

新时期沂蒙红嫂慰问抗旱打井官兵。

/ 背景介绍 /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汇合成感天动地的沂蒙“红嫂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妇女大力发扬沂蒙红嫂光荣传统,听党话、跟党走,谱写新时期军民鱼水深情,使“红嫂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姚建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这首唱遍神州大地、感动亿万人民的舞剧《沂蒙颂》主题曲,描述的人物原型就是沂蒙红嫂明德英,一位普通的农村聋哑妇女。

1941年11月,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中弹掉队,被敌人追到墓地里。住在墓地边的明德英发现后,迅速将伤员拉到家中藏起来,并巧妙地支走了追赶的鬼子。因流血过多,小战士昏迷不醒。来不及烧火做饭,明德英急中生智,毅然将乳汁滴入生命垂危的小战士嘴里,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明德英又把家中仅有的两只鸡杀掉,给伤员补身体,经过半个月的精心照顾,痊愈的战士恋恋不舍地告别恩人,重返部队。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沂蒙女性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沂蒙红嫂是沂蒙女性舍生忘死铸成的历史丰碑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处在社会最底层、遭受压迫最深、盼望解放最强烈的沂蒙妇女,用生命、鲜血和骨肉支援革命,谱写了沂蒙红嫂的壮丽篇章。

沂蒙母亲王换于抗战时期担任艾山乡副乡长和村妇救会长,她家是当时山东局、山东纵队等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领导干部的孩子常年随部队奔波,一个个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王换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向徐向前提出建议,给孩子找奶母,分散到户里喂养。烈士爱人刘仕铁同志寄养的孩子没有奶吃,王换于就把孩子抱回了家,看到二儿媳妇正在奶孩子,就对她说:“也把这个孩子拉扯着吧。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为了抚养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80多名子女,王换于的4个孙子因营养不良夭折。她们用自家巨大的牺牲,换来了革命后代的平安。

王换于的干女儿、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夫人陈若克,拖着临产的身子在跟随部队转移途中不幸被捕。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陈若克早产,生下了一个女孩。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陈若克宁死不屈,展开了绝食斗争……陈若克烈士就义后,王换于卖掉自家的3亩地,买来了一大一小两口棺材,含泪将陈若克母女的遗体悄悄葬在自家的土地里。

还有日烙煎饼800斤,为给子弟兵做军鞋日夜搓麻绳,搓得手上腿上鲜血淋漓、疤痕累累的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战役中,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架起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在动员参军大会上立誓“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沂蒙女性忠心向党,铁心拥军,舍家为国,奋勇支前,铸就了光耀古今的“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精神”。

“红嫂精神”是沂蒙女性融入血液的红色基因

在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大量实物、图片和各类雕塑将那段硝烟弥漫中的热血往事一一揭开。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沂蒙六姐妹”之一的尹淑英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新红嫂”朱呈镕的手。

朱呈镕回忆:“大娘跟我说,你来了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把‘红嫂精神’接力棒接好,传下去。”

朱呈镕1997年下岗后,受“红嫂精神”激励,从人力脚蹬三轮车运输起步,发展创办了集速冻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她牢记老一代红嫂的嘱托,继承发扬沂蒙人民拥军爱国的光荣传统,十几年来走边关、上海岛、下基层,先后走访了300多支部队,行程26万公里,捐献拥军物资累计1000多万元。为了把“红嫂精神”带到全国,她还自费筹建了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被誉为“沂蒙新红嫂”“最美兵妈妈”。

“‘红嫂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精神,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强大的激励、引领和推动作用。”山东省临沂市妇联主席岳利娟说。

“红嫂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战争年代,沂蒙女性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她们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沂蒙女性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紧跟时代步伐,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个人梦、巾帼梦,在建设社会主义“大美新”临沂的不懈追求中成就精彩人生。

“红嫂精神”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是精神变物质的典范。战争年代,沂蒙女性用实际行动支援革命战争,全区有5.5万余名妇女瓦解敌人9.8万多人,15.5万余名妇女掩护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4.2万余名妇女救护伤员1.9万余人。新时期,沂蒙女性全面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女企业家,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新风貌。例如,临沂国际商贸城拥有4万多家经营户,30多万从业人员,其中女性占到一半以上。

“红嫂精神”诠释了性别文化的先进属性,是对真善美的最深刻诠释。战争年代,沂蒙女性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她们的高尚品格在战争中得到凸显和升华。新时期,广大沂蒙女性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鱼水情、传递人间爱、展现真善美。沂蒙新红嫂于爱梅,接过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的“红嫂针”,义务做报告1000多场,赠送拥军鞋垫5000多双,荣登中国好人榜。

传承“红嫂精神”是当代沂蒙女性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岳利娟表示:“临沂是‘红嫂精神’的发源地,大力传承‘红嫂精神’,建功‘大美新’临沂,共筑中国梦是当代沂蒙女性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广大临沂妇女传承“红嫂精神”,在创业就业脱贫攻坚战中创造巾帼新业绩。

她们立足临沂商贸物流优势,瞄准创业创新,积极开展“巾帼创客在商城”活动,在临沂商城持续繁荣发展中展现“她力量”。紧盯脱贫攻坚中心任务,抓住“自我造血”和“雪中送炭”两个关键,强化技能培训,用足用好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资金,发展家庭服务、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适合妇女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助力全市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

临沂妇女传承“红嫂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展现巾帼新风采。

她们主动参与临沂生态优美新家园建设,以妇联品牌“美在农家”活动为抓手,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增光添彩。为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红色家风,推进红色文化进学校、进幼儿园,创新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设优秀母亲大讲堂,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临沂还充分发挥“沂蒙助童会”等载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他们身边。

临沂妇女传承“红嫂精神”,在拥军优属共建中续写巾帼新篇章。

她们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慰问活动,深入开展“爱心献军属”活动,在创业就业、扶贫济困、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军属优先扶持照顾,走访看望老红嫂、烈军属,评选表彰“好军嫂”“兵妈妈”,引导广大妇女以实际行动支援国防建设,为临沂续写全国双拥模范城新篇章贡献了巾帼力量。

 

/ 记者手记 /

 

“捐躯献身歼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战争年代,无情的炮火将沂山蒙水之间的女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处处情深意长。千千万万个像王换于、明德英一样的沂蒙女性,从锅台和碾盘间站起来,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碾米、磨面、烙煎饼、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救治伤员,她们瘦弱却坚强,贫苦却乐观,续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

穿过岁月的烽烟,从青丝到白发,沂蒙红嫂们用行动丈量着脚下这片热土,用高山仰止的大义之举写就了沂蒙山区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种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也成为沂蒙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和标志。

红嫂,她们是身份更是群体,是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象征,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标志和化身。如今,时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又有无数像于爱梅一样的“新红嫂”们接过了她们手中的接力棒,一千多万沂蒙儿女,传承弘扬以“红嫂精神”为重要载体的沂蒙精神,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接续演绎新老红嫂的故事,使这方土地从弥漫的战火中涅槃重生,迎着改革开放之风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 对 话 /

“红嫂精神”是跨越
时代的精神力量

 记者:您如何评价沂蒙“红嫂精神”?
于爱梅:沂蒙“红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是真、善、美的聚合,是我们前行路上不败的信仰和永恒的指引。
记者:沂蒙红嫂的事迹和精神对您有什么影响?您是如何传承沂蒙“红嫂精神”的?
于爱梅:我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的影响,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众多沂蒙红嫂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正是由于耳濡目染,我从小便在心里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军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作为沂蒙红嫂的后代,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沂蒙“红嫂精神”发扬好、传承好。我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做起了红色教育的义务宣传讲解员。多年来,我自费行程9.2万公里,先后为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做报告1000多场,将红嫂事迹传播到全国各地。我还牵头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带领会员踊跃拥军,奉献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