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跨海大桥。 沈磊/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改改
□ 常慕城
东海之于浙江,是资源,是财富,曾几何时,也是阻隔。对地处东海之滨的舟山来说,尤其如此。从群岛孤悬海外,到大桥时代,再到进军蓝海,浙江的东海之路,敢想敢闯敢干,造福一方百姓。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基湖社区“缘客楼”民宿女主人郑志芳,对此深表赞同。
“要在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会有这么忙。”由于受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上海至嵊泗的航班纷纷停航,整天忙得团团转的郑志芳终于得以松口气。
打开话匣子后,郑志芳不由得回想起了这些年走过的路程。
1967年出生的郑志芳,是嵊泗县基湖当地人。1992年,新婚不久的她从一家服装厂辞职,利用家里闲置的几个房间开起了旅馆。
然而生意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客源来自哪儿。20世纪90年代初,从上海前往嵊泗旅游的人还很少,而当地像郑志芳这样的家庭旅馆又比较多,如何化解供需不平衡?有男劳力的经营户,会背着铺盖卷,跑到上海黄浦十六铺码头、芦潮港码头去“抢人”。郑志芳也想借鉴此办法,可惜一趟还没跑完便作罢。
要知道,当年从上海到嵊泗的交通工具唯有船,并且每天只有3个班次,每次要坐七八个小时。郑志芳受不了晕船的痛苦,就只好“守株待兔”,在上海游客到达嵊泗的李柱山码头候客。
即便如此,由于小岛公共交通落后,接到客人后,需乘坐小四轮回到旅馆。有时,接不到一个客人,碰上摆渡车也没了,郑志芳不得不花一个小时走回家。
“要是有座桥就好了。”那时候,郑志芳对建桥有着无比迫切的期待。虽说想到在茫茫大海上建座桥谈何容易时,郑志芳的期待会加一层灰,但亦如千万浙江人一般,她敢想敢干。2004年,旅馆迎来了第一次翻新,她大手笔投资三十多万,打造出10个配备了卫生间的房间。新客栈取名“缘客楼”,这也成了她沿用至今的民宿牌子。
未雨绸缪。在郑志芳看来,以前基湖没有自来水,客人用水都是她一桶一桶从井里提来的,没承想后来不仅通了自来水,还安装了电话。所以她坚信,客观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游客也一定会纷至沓来!
郑志芳的坚信很快有了回响,只是她没料到这场“东风”来得如此之快——2005年东海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不仅改变了上海没有大型深水港的历史,为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将上海和海岛嵊泗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原来需要七八个小时,通了大桥后上海游客从沈家湾码头坐船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嵊泗;原来一天只有3个班次,现在每天最多可达30余班次。郑志芳再也不用学别人去码头“抢人”了。
旅游业的春风,一下子吹遍了整个基湖。周边新造的民宿越来越漂亮,也让郑志芳倍感压力。2009年,她又斥资百万,把房子推倒重建,客房扩展至14个。焕然一新的“缘客楼”,又成为基湖民宿群的领跑者。
“东风”再次降临。当年底,总投资逾百亿元的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起自舟山本岛,途经舟山群岛中的里钓岛、富翅岛、册子岛、金塘岛至宁波。至此,千岛之城舟山告别了和大陆间舟楫往来的历史,迈入了“大桥时代”。
嵊泗借助打通的大动脉,愈发火热。岛上游人如织,车水马龙,郑志芳家里也先后添置了摩托车、汽车。接送游客、接送孩子、出门买菜等日常,都成了分分钟的事情。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促使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2015年,“缘客楼”第三次升级改造。郑志芳投入130余万元,邀请专业人士对民宿进行个性化改造、装修,尤其是在美化环境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更新的不仅有民宿,还有郑志芳家的住房。旅馆起步时,夏天只为多卖一间客房,多赚五元钱,全家人搬到马路上,用隔板围成房间。第一次翻新后,客人多时,她就在门口搭一间“铁皮屋”,仅能放置一张1.5米的床,容一家三口吃睡;第二次翻新后,她和女儿有了各自的房间。前不久,郑志芳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
从一家狭小的家庭旅馆到“老字号”四星级渔家民宿,“缘客楼”浓缩了浙江旅游业从粗坯走向精深的发展轨迹。郑志芳也成了舟山发展进步过程中的经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将把舟山群岛各个孤悬海外的岛屿串点成线,串至上海,与已建好的五座跨海大桥一起,组成世界上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最大的跨海桥梁群。届时,在杭州湾形成的交通闭环,将极大地促进浙沪一体化发展,使得小海岛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的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