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8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30年:《儿童权利公约》四大原则与履约进展 娜莎莉·德·弗里斯:塑造独特的建筑密度美学 《我的高考》:历代高考女生的共同印记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高考》:历代高考女生的共同印记

《我的高考——女生的故事》以口述史形式呈现了高考对女生命运的重要改变。该书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妇女的立场把“50后”至“90后”几代人的高考故事展示出来,从微观角度呈现了普通女生生活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心路历程的女生,在高考中经历的纵向时代差异和横向城乡差距,揭示了性别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杨慧 邓奥纯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高考便成为亿万学子走入“象牙塔”的必经之路。时至今日虽已40余年,但依然是影响绝大多数学子命运的重要事件。截至2019年,全国累计有2.38亿考生参加了高考;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有1.24亿考生被各类大学录取,其中女生占相当比例。在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着历史的书写,女性以客体化、他者化方式存在。由王金玲等人主编的《我的高考——女生的故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版),抓住了恢复高考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将33位不同背景的高考女生的亲身经历展示出来,呈现了高考对女生命运的改变。

不同于以往的宏观叙事,该书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妇女的立场和妇女的视角,把“50后”至“90后”几代人的高考故事展示出来,从微观角度为我们呈现了普通女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存环境以及不同心路历程的女生,在高考中经历的纵向时代差异和横向城乡差距,同时揭示了性别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该书填补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妇女缺席的不足,给人们考察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性别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生动鲜活的基础性资料,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重视女生高考经历的时代差异

该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清晰的时间线。纵观恢复高考四十年的历史,人们看待高考态度、家庭环境、生活体验、对文理科看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50后”考生经历,可以看到在特殊历史时期,有梦想有追求的知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与挣扎,她们虽然被“文革”耗尽了10年青春,但最终还是和“60后”一起赶上了高考这趟迟到的“列车”。

书中大部分女生出生在书香门第或是重视教育的家庭,即使对于出生在贫困农村的女生,上大学也是她们的梦想。在“文革”中断她们梦想的十年间,她们早已工作甚至结婚生子,但是一听说恢复高考,仍然像是抓住了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付出了超乎寻常的艰辛。书中已有两个孩子的30岁高考女生杨多立老师,在考前仍然坚持带两个班的数学课、每天批改近120份数学作业,晚上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背数学公式。加之父母年老多病,星期天眼巴巴等着她去看望。这样艰辛的备考在新时代虽已不再重现,但为了兼顾工作家庭的职业女性、特别是二孩妈妈的紧张忙碌、超负荷运转状况,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与“50后”“60后”不同,“70后”“80后”“90后”的高考经历虽减轻了个人工作生活负担,高考也从一种主动选择变成被动历练,与此同时也经历了由学习复习资料匮乏到被无尽题海包围的备战。高考复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学校补课与课外辅导班的崛起也让高考变得更具挑战。虽然每个人的高考经历千差万别,但是以时代为标准呈现的33位高考女生故事,使我们仍然能看到每一代人高考的共同印记。

突出性别对女生高考的影响

除了清晰的时间线,该书的显著特色就是性别视角,从女生高考故事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的性别色彩。

40余年来,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在逐渐弱化,从开始恢复高考时女生参与比例远低于男生,到高校在校生中女性比例超过男生,可以看出高考为提高女性人力资本、促进妇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该书“50后”“60后”“70后”的故事中,依然能看到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及家庭责任对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农村地区则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家长或邻居反对女生考大学及对女生填报志愿的限制。书中部分女生表示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地区,普遍认为女孩上大学不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还挑战男尊女卑性别观念;有女生在听说恢复高考并想报名参加考试时,不但遭到工作单位反对,也遭到母亲反对,母亲认为该女生当时的头等大事是结婚而不是上大学;此外,有家长因担心女儿一人出门读书不方便,只允许女儿报考本地两所院校,也有家庭为了女孩将来能照顾家庭而刻意要求女儿选择会计、师范类专业。

传统思想不仅给高考女生带来阻力,也限制了女性职业发展。所幸随着社会发展及城镇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都是掌上明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给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扫清了障碍。

强调女生高考经历的城乡差距

恢复高考以来,人们围绕高考制度合理性的争议就层出不穷,其中对于应试的批判最为激烈。但不得不说,对于许多农村户口的孩子来说,高考是跳出“农门”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女生而言,更是摆脱重男轻女思想以及早婚早育的绝佳方式,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书中不同出身的女生身上感受出来。城市出身的女生学校师资力量强大,课余活动丰富,高一高二尚未感受到高考的压力,文风也更显活泼幽默。而对于许多农村或者县城女生而言,学费压力、封闭式教育以及艰苦环境让高考经历多多少少有些沉重。

在这一个个微观个体的故事中,教育不公平在城乡的张力中得以彰显。恢复高考40多年来,众多寒门学子通过高考打破了阶层壁垒,不得不说,高考几乎是他们逆袭的唯一路径。由此可见,在高考改革中确保对城乡考生的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33位女考生的高考故事中,可以看到时代、性别、城乡及社会政策等因素,在不同身份女生高考经历中发挥的作用。鲜活生动的故事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而且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既适合口述史研究、高考史研究学者参考,也适合性别研究的学者及相关人员参考。

如果说该书有什么不足之处,大概是书中所有女生基本都是成功考上大学的佼佼者,缺乏失利女生的高考故事。从历年来高考录取比例看,高考录取率最低的1977年只有4.74%,即使到了录取率最高的2016年,仍然有17.87%的考生无缘步入高等学府。高考失利女生的故事及其人生道路,也希望得到相应关注;其生活工作的经验教训,也需要加以总结凝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