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8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闻 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千鹤妇女精神”续写新时代故事 “暑期公益课堂”为儿童打造“七彩暑假” 凝聚家国情 画出同心圆 全科医生: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 医者夫妻  医路有你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3.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重要发源地浙江千鹤村

“千鹤妇女精神”续写新时代故事

千鹤村村口。 刘丽君/摄

/ 背景介绍 /

新中国成立之初,千鹤自然村的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投身农业生产劳动,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并且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书写了千鹤妇女精彩的历史篇章。千鹤妇女的实干精神影响深远。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建“千鹤妇女精神”纪念馆。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长路 刘丽君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这是杨兰珍年轻时,在千鹤大队文宣队做队员时最擅长的唱段。歌声飘过50年,已经72岁的杨兰珍站在自家院子里,重唱了一遍,依然高亢嘹亮。

院子里的柚子树上已结满青果,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这就是现在的千鹤村,道路宽阔整洁,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小院里青柚飘香。

时间回到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千鹤妇女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此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这是后来“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来源。

新的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延续发扬。一批批千鹤年轻女性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展现巾帼力量。

身残志坚,女性就要自立自强

“那时候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拖累。”3岁就因烧伤双手残疾的千鹤村妇女傅爱娥,不只一次有过轻生的想法。

正当丧失生活的勇气时,她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当时村里的王玉英书记,不停地鼓励我,开导我,还送我毛主席语录,教我干农活儿。”

“后来我就想通了,我要学习,要好好地活下去。”双手残疾,傅爱娥刚开始干农活儿时比任何人都吃力,但她干得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少。白天干活儿,晚上去村里学文化;不能拿笔,她用绳子把笔绑在手上写字。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在建德梅城千鹤公社有一个没手指的妇女,手虽然残疾了,却同正常人一样劳动,而且还会识字、写字。有人还专门为她编了一段快板:“人家割草用双手,爱娥割草用双拳,人家割了一百斤,爱娥要割一百廿……”

196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傅爱娥以浙江省农业战线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我当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傅爱娥说。

平等发展,托儿所解放女性双手

妇女下地劳动,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家里孩子没人管怎么办?

1956年,千鹤大队办起了托儿所,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村级托儿所之一。

“托儿所里的孩子跟我感情都很好,前任村书记就是我带出来的孩子。”65岁的蒋竹珍曾是托儿所的阿姨。

一开始,妈妈们并不放心把孩子托付出去,后来,她们发现蒋竹珍对孩子有耐心,还会给孩子做玩具,讲故事,渐渐相信了她。“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孩子,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五十几个,从早上7点半入托到晚上5点,我再一个个送回家。”蒋竹珍就这样带大了一群孩子,直到把他们送到小学。

千鹤村妇女胡寿珠还记得,为了照顾自己4个月大的孩子,完全出不了门。后来,她把孩子放在了托儿所,终于也能腾出双手搞生产了。

“妇女们都说,有了托儿组,可以安心参加生产了。”蒋竹珍说。

敢想敢干,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

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年轻的千鹤妇女正在书写新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85后”,刚刚上任城西村(原先的“千鹤村”)村委书记一个月,王丽娜已经成了大忙人。

“一开始是有过犹豫,这里的工作更累,待遇也不比以前。”王丽娜原先在地产公司上班,生活稳定安逸,如今,她放弃了一切,回到家乡挑起大梁。“内心特别希望能为千鹤的发展尽一份力。”

现在,王丽娜几乎是“抛家舍子”,全身心地驻扎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一个月的时间里只回过两三次家。

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王丽娜对千鹤的发展有了初步构想。她计划将村子发展为景区村庄,鼓励村民办民宿,经营土特产,实现经济上的自我造血。

“我年轻,又是女性,会有人质疑,所以我一定要干得更好。”王丽娜的眼睛亮闪闪,她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方圆几里的人家,几乎都吃过“80后”王卫萍家的梅城晒面。

王卫萍原先是在外漂泊的“浮萍”,早年间,她和丈夫生活在江西,打打工,做做各种小生意,日子没有什么大起色。

2012年,夫妻俩回到老家千鹤,做起了晒面的生意。王卫萍负责生产,她的丈夫负责销售。两人起早贪黑地干,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一开始是很辛苦的,也没什么生意,后来慢慢地越做越好,日子也越过越好。”王卫萍笑着说。

现在,两口子租地盖起了厂房,每天都要生产一吨多的晒面,还做起了电商。

“特别忙的时候,会请村里的妇女们来帮忙。”王卫萍说,从江西回老家创业,是她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她会带动同村的更多妇女一起干,共同致富。

新时代,新千鹤,年轻的千鹤妇女,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亮丽风景线。

记者手记

年轻女性已成为千鹤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她们用双手装点建设美丽庭院,开展垃圾分类;组成“千鹤铁娘子”志愿队,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村里还办起了“女子学堂”,定期组织妇女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现在,妇女回乡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她们用智慧和勤奋推动着千鹤村经济的发展。

傍晚的千鹤村,妇女们在村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嬉闹一片,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也是千鹤“她力量”在新时代延续的生动展现。

/ 对 话 /

对话千鹤女子民兵连第一任连长钱海珍

记者:当年的千鹤妇女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力量的?

钱海珍:那时候妇女被看不起,男人觉得女人什么都不能干,所以我们要为女人争气。男人做得到的,我们女人肯定做得到。我做不到,其他女人肯定做得到。比如说,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试验田,男人耕种一块,女同志也耕种一块,我们自己插秧犁地收割,都是自己干,最后粮食产量从来不会比男人们耕种的那块地低。

记者:为什么想要加入女民兵连?

钱海珍:以前是男民兵保家卫国,其实我们女人也能做得到。比如说那时候新安江大坝还没有建,村里发洪水,男人们去挑沙抗洪,我们女民兵也去挑沙,跟男人干一样的活儿。沙子很沉,一袋有100多斤,渔船排在一起,架上板子铺成一条路,很滑也很摇晃,我们妇女就自己挑着沙袋走过去,把围坝砌起来。后来男人们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实在是了不起!”

记者:为什么会这么热情地参与劳动?

钱海珍:我们既要干家务,也要下地干活儿,但我们要做好,因为毛主席也对千鹤妇女精神做过批示,我们荣誉感很强,老一辈千鹤妇女们能干,我们也一样能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