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武汉第十一座长江大桥——杨泗港大桥。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姚鹏 文/摄
邱常绿出生的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自张之洞最早提出建桥设想以来,修建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邱常绿的父亲正是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为了修建大桥,身为中铁大桥院职工的他举家迁到武汉,在汉阳桥头的建桥新村定居下来,邱常绿便出生在那里。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而父亲参与修建的这条钢铁巨龙也成为陪伴邱常绿成长的重要伙伴。
“天天看大桥,后来走到哪里看到桥都特别高兴。”邱常绿说。其实,也不光是她,那一代人都对大桥特别有感情。有不计其数的年轻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大桥”或“建桥”,那是发自肺腑的自豪和喜悦。
好消息继续纷至沓来。1958年9月13日,武汉钢铁公司建成投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此后,武重、武锅、武船、二汽……一大批重点企业相继落子湖北,加上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建立,为湖北由农业省份迈向工业和科教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邱常绿的父亲一样,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武汉,来到湖北,满怀干劲地为新中国工作。
70年弹指一挥间,湖北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乘着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湖北日益成为改革创新与内陆开放高地,在砥砺奋进中写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国企是发展的“领头羊”
截至2018年12月21日,在充分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前提下,三峡水电站累计生产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0.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
截至2019年2月1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渠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向北方搬运了黄河一年三分之一的水量,惠及沿线省市5300多万人。
长江在湖北中部冲积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汉平原,“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举世皆知。如今,这座鱼米之乡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不仅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从“一五”计划开始,“武字头”国企就挺起了中部的工业脊梁,如今,实力雄厚的湖北国企依然是湖北发展的“领头羊”。
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开始,以中铁大桥局和中铁大桥院等一批核心企业承建了国内外数千座大桥,打造了名副其实的建桥国家队。截至目前,中铁大桥局承建了国内外3000多座大桥,位居全球第一;中铁大桥院设计了1000多座大桥,其中十分之一的大桥创下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成立于1953年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新中国铁路建设三分之一的设计任务,近十年来,勘察设计高速铁路17000余公里,已建成运营里程近一万公里,约占全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一半,成为世界上设计高速铁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经验最丰富的设计企业。
自主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湖北,一直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当成自己的精神内核。进入新时代,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湖北,更是将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奋斗目标。
40年前,中国第一根光纤从武汉东湖高新区诞生,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如今,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的市场份额,销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光谷汇聚了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充满勃勃生机的光谷,正是湖北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增量崛起、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生动注脚。依托128所高校、2158家科研机构、1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雄厚科教实力,湖北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政策措施。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92倍。为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引擎”。
绿色发展留住一江碧水
万里长江在湖北境内绵延1061公里,沿途串起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作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因水而兴。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为保护长江母亲河,湖北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征途,共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十大标志性战役,推出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截至今年6月,湖北省内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15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取缔长江湖北段各类码头1211个,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181个。岸滩岸线生态复绿800多万平方米。如今,长江干流湖北段总体水质由良好上升到优,长江出境断面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长江岸线呈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景象。
“环境变好了,城市变漂亮了,交通更便捷了。”邱常绿这样形容武汉近年来的飞速变化。1975年,她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中铁武汉大桥院当了一名桥梁工程师,并参与了武汉长江二桥的修建。如今,已经退休的她依然居住在长江边,时常会去江滩公园漫步,从那里眺望大桥。
“如今武汉都有了十一座大桥,而且桥与桥之间的距离离得如此之近,这些都是我们原来想不到的。”邱常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