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3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女性与科学研究:反思并重构现代科学传统 凯特·珂勒惠支:心怀悲悯怜苍生 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新进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新进展

——关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分论坛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9学术年会上,“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分论坛得到性别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延边大学等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围绕“少数民族女性发展与社会地位提升”“教育与性别平等促进”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 杨国才 张瞿纯纯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分论坛得到性别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分论坛由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及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联合举办。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延边大学、江汉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主题展开研讨。

少数民族女性发展与社会地位提升

少数民族女性发展是女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女性地位提升是女性地位提升的生动体现。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多领域议题展开了讨论。

延边大学副教授金花善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女性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朝鲜族女性发展促进会、延边社会教育研究会、金达莱女子书院等具有浓厚朝鲜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女性社会组织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

关于西藏农村家庭结构类型在民主改革以后的变迁,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白赛藏草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家庭结构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兼以直系家庭和少量的复合家庭和单亲家庭,其中又因为婚姻形态、居住形态等差异呈现出三级结构类型。

云南民族大学顾一平认为哈尼族的住屋文化集人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于一体,包含着大量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侧面展现出哈尼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在这种文化延续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文化堕距”的产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云南民族大学杨国才教授立足少数民族发展全局观,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情况。她认为应提升健康扶贫的精准化水平,补齐贫困地区妇女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短板,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在破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女性作为刺绣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不断推动彝绣创兴发展。江汉大学副教授孔海娥以“发展能力”“人才振兴”和“扶智”为关键词,探讨当彝绣由生活必需品转换为商品,彝绣作为产业得到发展后,刺绣与刺绣者之间互构重生的关系。

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张瞿纯纯则以“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口”“生命价值”为关键词,分析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居民发展环境的措施,对个体发展的干预。她认为,这种干预对维持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应该从社会功能视角看待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将其视作民族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保障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云南民族大学郝莹莹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妇女的实践深深嵌入在其所生存的环境中,参与反贫困的实践据环境所提供的支持而展开。这种支持与整体的文化观念、习俗以及治理等因素息息相关,不仅体现在以祭祀活动、集体劳动、娱乐活动和集体会议为代表的公共参与中,也体现在女性在家务管理和社会事务中不同的地位差异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空间角色的转变代表了一种未来趋势。云南农业大学讲师张慧着重分析了城市女性在逆城镇化生活过程中,场域空间的变化对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一方面,女性主义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得以彰显,给予很多女性力量和支持;另一方逆城镇化不仅给女性带来社会角色、生活方式的变迁,也从思想上反思和挑战城镇化的发展。

教育与性别平等促进

教育是提升女性地位的重要途径,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与会学者对教育与性别平等促进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四川外国语大学蒋亚丽副教授采用2014年武汉市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教育对人们财富与收入分配公平感知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及两性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本身并不会对人们的财富分配公平感知产生直接作用,也不存在两性差异;虽然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收入和社会阶层,但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必然带来较强的财富分配公平感,同样不存在两性差异。

教育对性别平等观念具有重要影响,西南大学讲师毕文芬利用1995年~2012年世界价值观在中国进行的四波调查数据,采用多层APC模型,对此议题进行了探索。毕文芬发现,只有男性样本的个人教育对其政治性别平等观念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积极效应;总体和女性的个人教育影响作用随时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三类样本的个人教育影响作用都不随出生队列变化而变化。

厦门大学博士生任重远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女性性别意识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政治面貌”“户口”“自评社会等级”“年龄”“收入”指标与少数民族女性政治参与的互动关联,得出以上指标对少数民族女性内部、外部政治效能感的不同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讲师何瑞从“宿舍空间”对女性社会劳动的意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存空间和自我认同空间等方面,思考了如何在工厂制度和结构的束缚下,构建更广阔、更具有包容性、更和谐的两性发展空间。

此外,“循证研究”在社会学及社会性别研究中也逐渐得到应用,本次论坛上,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童峰对此进行了阐释。童峰提倡以干预性方法来替代即时性科学,强调用证据来解决问题,并指出“干预”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通过项目的实施为社会服务提供产品,科学地评判措施及其效能,为政府购买提供系统评价。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正是需要这种具备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法,而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仍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亟待开垦。

(杨国才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张瞿纯纯为该校博士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