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6月2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治理 带着娃绣着花,一双巧手来养家 一场“辣”味十足的村务监督“月例会” 乡村更需要真实的传统文化 易晓金:干好工作也是对生命的珍惜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娃绣着花,一双巧手来养家

满绣扶贫车间作品展。

妇女在扶贫车间内专心刺绣。

辽宁营口大石桥市建一镇铜匠峪村引进“满绣扶贫车间”,不仅激发了妇女们依靠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让她们看到了广阔的世界,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初夏的辽东山区,微风徐徐,路边的野杜鹃竞相开放,随风摇曳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走进位于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建一镇铜匠峪村的“满绣扶贫车间”,色彩斑斓的刺绣线条、独具皇家气质的刺绣纹样以及介绍满绣起源的文化展板,让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感受到了浓郁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

铜匠峪村坐落在山坳之中,四面环山的封闭地势一度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自从2018年“满绣扶贫车间”成立之后,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久居大山的姐妹们不仅见识到了有着几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了依靠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更是看到了广阔的世界,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满绣扶贫车间”引进村

“满绣在清代不仅属于民间,也是一种皇家文化的象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彰显品。”辽宁广播电视台派驻铜匠峪村的第一书记孙涛向记者介绍,能够把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术引进偏远山村,成为一个扶贫项目,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孙涛最大的心愿就是给村里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她联系到了满绣第四代传人杨晓桐,希望能够把“满绣扶贫车间”项目引入到村里,带动村上的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杨晓桐欣然同意。

对于“一穷二白”的村集体来说,建设一个扶贫车间,困难重重。孙涛四处“化缘”,最终在各级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宽敞明亮的“满绣扶贫车间”正式落成。2018年10月1日,第一批40名学员坐在了宽敞明亮的车间中。2019年1月7日,营口市妇联在“满绣扶贫车间”挂牌成立了“巾帼学堂”,这里成了妇女学习刺绣技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场所。

满绣是什么?学了能赚多少钱?这些问题成了孙涛和村妇联主席班殊华每天的“必答题”,为了让村里姐妹们充分了解满绣,能走进“巾帼学堂”学习刺绣技法,孙涛和班殊华挨家挨户动员,给妇女们谈未来,讲收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营口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月27日,“盛京满绣”走进了营口市博物馆,一场“锦绣乡村——盛京满绣营口扶贫车间作品展”让村里的妇女们亲身感受到了皇家刺绣的魅力。她们谈论着、畅想着,坚信这些巧夺天工的刺绣作品也能通过她们的巧手呈现出来。

“花自己挣的钱硬气!”

“我刚刚又绣了一副大的作品,能赚480元呢。”刁亚妮笑着对记者说,“等钱到账了,我想给我母亲和孩子买点东西。”

47岁的刁亚妮是“满绣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学员。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她着手绣了第一幅小作品,今年3月,刁亚妮拿到了第一笔工资。5月,她又绣好了一副“海水江崖纹”,第二笔工资也即将打到她的银行卡中。

由于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的窘迫,刁亚妮常年心情压抑,用她的话说,自己都不会笑了。但自从来到“扶贫车间”,她心情开始舒展,在与姐妹交流和探讨技法的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今年3月,当她人生中的第一幅满绣作品完成后,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满绣是个慢功夫,最快也得学半个月左右。”孙涛说,将村里的妇女请进来并留得住是“扶贫车间”成立后最大的难题。

学刺绣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42岁的矫海华也是第一批来到扶贫车间的学员,由于耐不住性子中途放弃了。但村妇联成员看到了她在刺绣方面的潜力,多次专程到她家里动员, 苦口婆心劝说,最终矫海华重返车间。如今,她不仅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来学习,还在家教会了自己的姐姐,利用在家的空余时间实现了增收。

“花自己挣的钱硬气!”如今的矫海华特别庆幸当初没有轻易放弃,她相信,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她一定能够实现赚钱养家这个小目标。

有了一技之长,村里姐妹们变得更自信。“扶贫车间”不仅给她们带来了经济收入,更让她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满绣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刘红已经由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职业中专的一名老师,她定期到职业中专任教,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初夏的暖阳照进“扶贫车间”,高贵典雅的满绣作品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灵动和栩栩如生。孙涛告诉记者,满绣技法已经成为了一项技术工种,继续深入学习,明年她就可以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参加行专业考级,承揽经济价值更高的绣品订单,真正实现用一双巧手来养家的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