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怡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的一个小镇。今日的江川区在2016年2月26日之前,是玉溪市的一个县,即江川县,以农业产业为主,撤县设区后,成为玉溪的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是:“打造成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二产、三产和城镇化建设为主的城市区”。
到今天,距离江川正式宣布撤县设区已整整三年。这三年间,哺育我从小到大的一方水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求学,仅在寒暑假才回到家乡,但是我仍旧能够切身体会到家乡这三年来的变化之大。
记得从学校回家那天,我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如既往地到玉溪客运站购买回江川的客车票。票务员告诉我,玉溪到江川的车已经改换公交车快1个多月了,以后都不用买票,直接乘车投币即可。我当时很惊讶:没想到离家短短的几个月里,我们区也有公交车了!
到江川后,在客运站到家的这段熟悉的小路上,我观察到沿线增设了多个公交车站牌,江川中心城区内开设了3条新能源公交车线路。江川区总体来说比较小,目前还处于推进城镇化发展阶段,开设3条公交线无疑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目前,公交车还处在试运行阶段,乘车票价暂定为1元,主要在中心城区运行。我相信,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继续拓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建设,我们区的交通网还会更加密集和完善。
从2018年伊始,江川区就在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据我观察,政府为此采取了不少措施,如:组织工作人员入户发放宣传手册,按照街区分配公职人员在每个工作日下午开展“环卫行动”,开展棚户区改造行动以及整改各街区、村落的脏乱差现象,并“定点+流动式”设置垃圾箱,大面积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化面积等等。当年年底,我的家乡获得了云南省“文明城市”称号。
寒假回家,我切身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给我的家乡面貌带来的积极转变。其一,我的家乡属于小城镇,车辆不多、城市节奏较慢,以前,大多数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但这次回家,我看到了不同的情景,居民过马路都自觉地依据红绿灯的指示行动。这是我区居民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居民变得更文明了。
其二,由跳广场舞而组建起来的这一“非正式组织”,日渐朝向“正式化”发展。以前,聚在一起跳舞的人员是不固定的,流动性较大,彼此之间相对陌生;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舞蹈群体,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广场舞团队的组织形式偏向“网络现代化”。比如我母亲参与的广场舞团队,就有一个线上微信群,每天晚上跳舞时间基本固定,线上沟通之后,她们会在相同的地点碰面。如今,城区、各村镇都形成了不同的广场舞团队。政府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予以财政支持,每个季度会以特定主题举办文艺舞蹈大赛,各个舞蹈队均可报名参赛,获得名次的团队,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民众积极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来,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锻炼身体。
三年来,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都在拆除老旧危房,人居环境在不断改善。其实,这三年家乡的变化远不止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综合素养也提升了,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概括地说,家乡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人更美了、空气更清新了。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