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1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把孩子当成生命合伙人 那些被善待的吉光片羽 你的碗里,藏着你一生的福气 “撞衫说”是个阴谋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孩子当成生命合伙人

如果把孩子当成我们生命的合伙人,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会放得更远,格局也就会更大,孩子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而我们也会越活越辽阔。从“小情人”到“好朋友”再到“合伙人”,与其说是亲子关系的蜕变过程,不如说是孩子成长的轨迹,也是父母再成长的结果。当大家都瞄准“谁飞得更高”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转换目光——看谁走得更远。物质财富以外的真知灼见,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 胡杨

去年孩子考上大学的女友,近日对我吐槽说,自从女儿上大学之后,她们母女的亲密无间就戛然停止了。“以前孩子就像我的贴心小棉袄,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了。我每天看她发的朋友圈,突然感觉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了。”

其实,女友的遭遇和困惑实属正常,也可以看做是人生的“二次断奶”,即父母“断奶”。孩子离开我们的照顾,开始独立生活,此时做父母的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种情境我在儿子上初二后就早早体会到了。

“他小时候那么爱说话,那么爱笑,那么幽默,为什么现在那么沉默不语,不苟言笑?”这是我们夫妻到如今都会发出的感慨。

亲子关系:从“小情人”到“好朋友”再到“合伙人”

我们都听说过类似的话:“儿子(女儿)是妈妈(爸爸)的小情人。”孩子小的时候,他(她)的眼里只有你;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渐渐开始渴望跟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孩子青春期叛逆时,做父母最大的渴望就是——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吧;而随着孩子的进一步长大成人,如我一样的父母们,开始希望把关系定位在“生命合伙人”上。

从“小情人”到“好朋友”再到“合伙人”,与其说是亲子关系的蜕变过程,不如说是孩子成长的轨迹,也是父母再成长的结果。

记得看过一篇题为《孩子大了,你不是多了一位朋友,就是多了一位敌人》的文章,作者说道:当下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父母的知识与人生体验的权威性被空前弱化,同时社会的发展打破了道统层面对子女的约束,于是在权威被消解后,唯有通过真诚、妥协、学习、平等、沟通、理解建立共同的知识、价值体系来改善父母子女的关系,如果继续沿用父母一言堂的方式,你只能在子女长成时多了一位“敌人”。

其实,在大部分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会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而是处于中间地带,或者说阶段性的疑似“敌友”关系。比如上初中后,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逆反心理凸显,亲子关系会出现阶段性的对立;而上大学甚至工作之后,随着孩子阅历的增加和对世事的了解,这种对立关系会减弱,关系又缓和了。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我们应该避免传统的家长“一言堂”,并时刻提醒自己,切记“期望过高”。

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有限公司”,你和伴侣以及孩子之间,都是合伙人的关系。既然是合伙人,那么我们彼此需要守好三项原则:1.目标一致;2.优势互补;3.相互成全。

这一点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树立基本认识。比如当时让4、5岁的儿子,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室”门上,贴上他制作的图标。我的房门上,儿子写着:8—12点,工作时间,请勿打扰,周六日除外。

我自认为是一个“自私”的妈妈,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太多。而说到陪伴,我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每天晚上上床后,给儿子读童话书,这种朗读一直持续到他上小学二年级,雷打不动。

正是因为心里有“合伙人”的潜意识,所以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过多焦虑,虽偶尔也会心生遗憾,但总体上还是相信未来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美和艺术的教育

如今,“做父母的”很多可能处在社会焦虑的顶层,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盲目攀比,结果是越比越焦虑。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这本书的作者戴亚楠,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她坦言也曾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是个焦虑的妈妈。那时她大量阅读育儿书籍,试图从书中找到“解药”,可是越读越焦虑,因为书中那些教条式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于是她开始放松自己,带孩子去做喜欢和享受的事,在家画画,看书,做手工,看画展,去郊区参加生态环保课……戴亚楠认为,美和艺术的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作为父母,我们除了教会孩子基本的生存之道,还要培养他们的艺术之心,这是开启孩子深层次情感连接以及培养孩子面向未来能力的有效途径。

书中说:“孩子的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看到这句话时,我嫣然一笑。儿子上初中后就不再让我给他买衣服鞋子了,每次他穿上自己网购的服装,我和先生都觉得“嗯,审美品位还不错”。

其实,在孩子教育上,与其焦虑升级,不如 “曲线救国”——放下跟别人“比较”的心,不要试图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耐心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价值。

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来掌控。

没错,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拥有坚定的信念与追求梦想之心,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空缺意识:让孩子保持饥饿感

记得曾看过梁冬的一篇文章,他提到——应让孩子保持饥饿感。“现在很多家长,小孩子才上一二年级,就恨不得赶紧帮他发展出各种才艺。其实把时间看得长远一点儿,你就会发现:如果一个小孩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默默无闻(没有父母的帮助),就会产生一种积蓄出来的力量……教育孩子最忌讳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没有饥饿感,没有自己不那么聪明的感觉——stay hungry,stay foolish。放在长时间的维度来看,小时候的那种饥饿感和那种觉得自己不那么聪明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我比较赞同梁冬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在国画创作中很讲究留白;同样,在孩子教育上,家长也需要有留白意识,那正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刘向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大家都瞄准“谁飞得更高”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转换目光——看谁走得更远。当社会上妖言惑众“这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时,我们内心应该笃定一点——物质财富以外的真知灼见,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家周国平在《高贵的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可能确信不疑,奥数、英语、有名的中学、顶尖的大学、收入很高的工作都是往生命银行里存入的巨款。但如果没有闲适与从容、逍遥与自在,多年以后,我们认为的巨款可能就会变成呆帐、坏帐。相反,听从内心的呼唤,不断体验生命中的新鲜,可能会成为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其实,如果把孩子当成我们生命的合伙人,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会放得更远,格局也就会更大,孩子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而我们也会越活越辽阔。这才是家庭“有限公司”的无限福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