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民实现本地就业提供了路径,另一方面也延长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在家庭事务和工厂工作之间可以任意选择的自由工作模式,愈加得到周边村民的欢迎。
■ 赵国栋
笔者的家乡位于山东西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和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村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出去打工,留守村庄的是一些中年人以及老年人。老年人只需承担照料留守儿童的任务,但是中年人仍需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但由于农业劳作的间歇性以及子女照料问题的限制,他们不能外出务工,只能选择就近择业。
腊月二十九晚上10点多,在农村已是入眠时分,但老姜家的晚饭才刚刚开始。老姜家夫妻两个都在临近三公里远的家禽加工厂里工作,早上5点就起床上班,晚上10点钟才能下班回家。这样的工作模式从秋收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九。
老姜夫妻现在也就40岁的年纪,家里有两个孩子在市里读书,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自秋收忙完以后,夫妻俩就闲了下来,考虑到正在城里上学的两个孩子,就选择了在附近的家禽加工厂里打工。这样,周末孩子回家的时候就能和他们见上面。尽管夫妻俩一直抱怨工厂这样的工作模式,但是作为农闲时的一个挣钱途径,同时又能兼顾到家庭,也就心甘情愿了。
和老姜夫妻一样,自从最近两三年周边村里的两个家禽加工厂、一个饲料加工厂以及一个孵化厂建立起来以后,方圆十几里村子上的留守村民基本都去了附近的工厂打工。在我们家乡,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老姜家里总共有10亩耕地,前些年,这10亩地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夫妻两人还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和蔬菜,此外,还会饲养一些家畜,时间主要都投入到了农副业劳作中。近几年,由于农副业的投入和产出比较低,往往一年忙活下来,赚到的钱还不如别人务工几个月的收入。考虑到外出打工的收入要远高于农业的收入,老姜夫妻也就放弃了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种植,将全部的农田都改为方便种植的粮食作物。这样,每年夫妻两人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其他时间则可以外出打工。
自从到家禽加工厂工作后,一年下来,夫妻俩每人平均每个月能挣到3000~4000元。对于他们来说,农闲时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很不容易,再加上月工资也还过得去,所以最近两三年,夫妻两人就一直在那边工作。
我们这个小村庄在这个厂子里工作的还有20多人,此外还有不少人在其他村的家禽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以及孵化场工作。他们大都是留守村庄的中年人,家庭情况也都相差不大,既要种地,又有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们不愿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外出务工。即使外出务工的工资可能会更高一些,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家中。
笔者从老姜夫妻那儿还了解到,厂子里对于他们没有制定硬性的制度。上班期间只要家中有事,也能请假,只不过是一个月200元的奖金会被扣除。这样,对于老姜他们来说,就更愿意在这样的厂子里工作,每当农忙或者家中有事情的时候,就能够请假离开。当农忙结束或者家中事情忙完,他们又可以重新返厂工作。这种在家庭事务和工厂工作之间可以任意选择的自由工作模式,愈加得到周边村民的欢迎,并且在这附近形成了一股潮流。
乡村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民实现本地就业提供了路径,另一方面也延长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实现就近就业,对于留守村庄的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不过,通过访谈老姜等人,笔者了解到,工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除了获得自己和厂方共同承担的工伤保险外,再无任何其他保障。这也只是在出现一些重大的工伤时,厂方才会承担责任;平时工人因为长期劳作而患病或者造成的肢体损伤,厂方都是不管的。比如老姜的妻子曾经因为在厂里长期劳作造成手指的浮肿以及皮肤过敏,都只能自己找地方治疗。
作为工厂,本该建立起规范的工作和保障制度,但是农民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工厂没有办法保持员工的固定性,也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笔者以为,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既让就近就业的农民能获得应有的保障,也使乡村企业实现更长期更好的发展。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