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琪瑞
天气转暖了,周日,带着三岁的孙女去郊外踏春。小孩子调皮,不知什么时候,过年时穿的新衣服磨出来一大一小两个洞。回到家里,她妈妈给脱下来,一转身扔进了垃圾桶。我爱人觉得可惜,捡了起来,买来两块有着小动物图案的布贴,堵上了两个窟窿。你还甭说,那裤子上对称地粘贴两个小布贴,童趣悠然,妙趣横生,孙女喜欢,儿媳也觉得不落伍。
不由想起了关于补丁的话题。以前衣服破损了,都是打补丁,就是剪下来一块合适的布块,用针线细密地缝补,把原来的破洞遮盖起来。我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生人,对于“补丁”有种特别的亲切之感。那时,虽已不是忍饥挨饿的年代,但日子也还是清苦,物质匮乏,什么都需要票证购买。扯新布、做新衣,要用布票,要是棉衣还要有棉花票,所以那时很少有添置新衣新鞋新帽的。那个年代的人,不论城市还是乡村,身上穿的大都是打有补丁的衣服,穿新衣新鞋新帽,除非是过年时,要不就是家有大喜事,比如结婚做新郎官。
我家兄妹五人,小时候,我们身上穿的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什么意思呢?新衣鞋帽一般是先给当老大的做,老大长高了,穿小了,母亲拆拆补补、缀缀连连再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老三也长成了个儿,再缝缝补补给老三穿......常常一觉醒来,我睡眼惺忪的目光里,总看到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无论朔风呼啸、大雪封门的寒夜,还是燠热难耐、蚊虫肆虐的夏夜,母亲扯着一根长长的线儿,那专注的补补连连的身影一直映在我的心中,成为世间一幅最温暖最动人的图画。
母亲的针线活在左邻右舍是出了名的,任怎样破损的衣物,经了她那双轻柔的手打成的补丁,针脚细密齐整,方是方、圆是圆,我们穿在身上舒贴,走在大街上人群中也不觉得扎眼。稍大一些,她就和我们说:“穿打补丁的衣服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懂事的孩子就要知道爹娘的辛苦,懂得节俭的道理,这样才会勤奋,才能有出息。老辈子的话,节俭是金,大手大脚铺张,任金山银山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哟!”
后来我结婚生子,儿子小时候也是不安分,整天摸爬滚打,衣服损坏得更快。爱人给他缝补修复,弄不好,他嫌难看,任怎么说就是不穿,说是同学指指点点笑话他。爱人变换了花样,根据儿子幼儿园和小学、初中时,不同的年龄特点、爱好,自己设计补丁图案,比如小动物、卡通形象、花鸟虫鱼等,再剪裁下来缝补。再往后,美观朴素、新颖别致的布贴流行起来,爱人就到商店挑选来,给儿子粘贴衣物上的破洞。布贴也叫“补花”,应该是由补丁演变而来,它是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拼成各式图案,背面带有热熔胶,粘上后用熨斗加热熨一熨即可。也有粘上后,再用针线沿图案纹样锁边的。这样比起单纯的打补丁,既快捷省事,还新潮美观,又让孩子喜欢,乐于接受,从中懂得节俭,学会生活。
现今,人们对于缝贴衣物的补丁已经有些陌生了。而对于“补丁”的另一种含义,年轻一代却是特别熟悉,经常用到——那就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出现漏洞而发布的解决问题的小程序,就像缝补衣服一样,需要下载补丁修复“bug”。对于补丁的解释,百度百科寥寥数语,大量的篇幅是解释软件补丁,“补丁”的原始意义反而让人生疏了。
不过,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或者更长者,心心念念的还是过去那种丢不下的“补丁精神”。物质丰裕了,生活富足了,对身边所用的物件,已不再没完没了地缝补了。补丁,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甚至成为电脑的专用名词。但是“补丁精神”不过时,不能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孩提时母亲耳提面命的家风——“节俭是金”“吃苦为乐”的传统,仍需我们一代一代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