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耿兴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民生关切,必有回应。如何让更多好药、便宜药进入百姓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此支招。
让更多中药院内制剂“流行起来”
不少医院都有自己的院内制剂。然而,院内制剂的传承越来越让一些老专家们忧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表示,目前,中医院院内制剂存在整体品种减少,自行研发医院制剂的速度降低明显。
王阶委员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再注册期间,我国9省、直辖市共注销18347个中药制剂,剩余21857个。然而截至2019年2月,我国9省、直辖市共计369个中医单位的信息公示,经注册、再注册的中药制剂仅3394个。以北京市为例,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间,医疗机构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数目由147家减少至43家,其中中医院仅余15家;注册制剂品种数由7000余个减少至3415个,其中中药制剂仅余620种。
王阶委员表示,究其原因,主要一方面是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申报、注册、研发、制作的要求日益严格,甚至被等同于西药,以西药标准衡量。“医院取得生产批件时间成本过高,一个医院制剂从申报到获得生产批件至少需要3年至5年,费用至少人民币20万元,获得生产批件后又需面临一定年份后的再注册等问题,同样需要较大资金的投入,使大多医疗机构不得不减少医院制剂的申报,甚至放弃传统医院制剂生产。”
另一方面,医院制剂定价偏低。按照国家“保本微利”的原则,院内制剂的价格只能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上浮5%,此定价办法20多年来一直未变,医院制剂形成了产品成本倒挂现象,最终使一些疗效确切而用量少、效期短、利润低的特色制剂失传。
据统计,2001年至2017年,平均一个综合性三甲中医院拥有的院内制剂数目为51个,平均每个院内制剂可产生的年利润为13.05万元,但其中33.1%医院制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产品成本倒挂的现象。
制剂品种减少背后,是不少患者没有了便宜药。
王阶委员建议,促进医院制剂形成区域性推广应用,不失为一种服务更多群众的好办法,也能惠及更多制剂品种的留存。
另外,王阶委员认为,把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口碑好的制剂药品纳入医保,在区域推行使用中,会取得更好效果。
王阶委员说:“设立省或市级医院中药制剂调剂品种目录,用于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医院中药制剂的调剂,提高中医医院制剂影响力。”
“充分考虑中医药特殊发展情况,调整相关支持政策。比如,健全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剂信息公开平台,提高平台信息透明度,以增加中药制剂申报通过率,降低重复申报率。”王阶委员说。
遏制药品价格上涨
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医改的重中之重,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药价偏高仍然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在医疗服务价格已降至相对低廉的情况下,降低药品价格是非常有效的降低患者开支的方法。
“2018年12月以来,很多常用药如感冒药、止咳药、维生素等迎来了一轮涨价潮,有不少药价的涨幅还不小,有些药的价格甚至出现了翻倍。”
对此,杜丽群委员表示,“药企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一些常用药药价普遍上涨。由于药品平均成本难以计算、药品价格监督难度过大等深层次原因,目前对药品的管理亟待完善。”
杜丽群委员建议,应积极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科学制定定价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和具有垄断性质的药品由政府定价,其余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对一些保健类药品进行虚假宣传。”杜丽群委员建议,加强药品价格的监督与管理,非常必要。
同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应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安全用药意识。要持续进行用药安全宣传,特别是对滥用抗生素、使用过期药、保健食品代替药品使用等常见误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提高百姓安全用药的科学意识和鉴别能力。
健全抗癌药集中招采机制
癌症是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人口死因排序中位列第一。
当前,我国癌症防治体系已初步建立,尤其是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早诊早治效果显现,部分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双降”趋势。但总体而言,癌症防治结合长期规划及产学研用系统集成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今年两会,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国家癌症攻坚行动的提案,建议完善医保政策,健全抗癌药集中招采机制。促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有效衔接。建立完善抗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对临床急需的抗癌药物、医疗器械和医学技术等,适当加快审评审批。
提案还建议,设置“国家癌症攻坚”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高发癌种和特殊人群,从癌症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防治、筛查和早诊早治、临床规范化诊疗及防治技术体系建设、精准诊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癌症防治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应用、中医药在攻克癌症中的应用等方面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