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3月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纪念“三八”妇女节特刊 光华七十 秦素萍:矢志不渝践行理想 妇联之声 妇干心语 吴翠婵:“妇联工作是我的一生” 穆桂兰:14岁当妇干,一心向党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73年党龄、40多年深耕基层妇联工作、36年为公奉献,分文未取,一句誓言,一面锦旗,一串数字……这是穆桂兰一辈子一心向党、初心不改的最好见证。

穆桂兰:14岁当妇干,一心向党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见习记者 徐阳晨

人物档案

穆桂兰,1929年生,原北京市密云县四合堂公社红星村西湾子村村民,1942年任村妇女委员,1943年~1983年任妇救会、妇代会主任40年,1953年~1988年还担任生产队妇女队长、计生委员,并兼任村义务接生员36年。改革开放后,她带头种植果林,帮扶女性,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穆桂兰在家中

初见穆老,90岁高龄的她远比想象的要硬朗。一头银发,干净利落的短发,红色的外衣上别着精致的“党员徽章”,爽朗的笑声中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

“我们家乡是老革命根据地,我17岁就入了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跟着共产党,一辈子没离开过党。”穆桂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党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采访中老人说的最多的几句话。

老人位于北京密云城区的家朴素整洁,没有过多的装饰,挂在墙上的一面锦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巾帼英雄妇救会主任,为了民族解放投身抗敌”。这是北京市妇联在2015年为致敬穆桂兰老人而特制的。

73年党龄、40多年深耕基层妇联工作、36年为公奉献,分文未取,一句誓言,一面锦旗,一串数字……这是穆桂兰一辈子一心向党、初心不改的最好见证。

“别人不敢的,我带头去做”

穆桂兰14岁就当了妇女干部,组织村民扫盲识字、支援前线、锄奸反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带领村民促生产、修水利、兴慈善,还负责村里的计生工作,无偿为村民接生。当被问及怎样做好基层妇女工作时,老人笑了笑说:“哪有啥秘诀啊?就是自己带头干,别人不敢的,我先去尝试,给她们做榜样。”

为了做好计生工作,穆桂兰带头做了绝育手术。担任接生员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接生的孩子没有出现一例难产和夭折。她做了36年接生工作,常年奔波乡里,经常忙到“一边喂猪一边吃饭”,无暇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以及患有残疾的丈夫。

“当时村里的党员很少,组织上让我做接生员,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主动去卫生院学习。党员干部就是人民勤务员,为村民做事,不管对方成分如何,我都不计报酬。”说这番话的时候,穆桂兰老人的目光炯炯有神。

妇女工作琐碎、繁杂,但穆桂兰逢人开笑脸,说话和颜悦色,久而久之,村民们送她一个外号叫“见面礼”。穆桂兰解释:“每家都有自己的难处,要理解别人心中的‘气’。好多沟通需要反反复复,一次不行,我就上门两次、三次……对方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谈话时,我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热心肠、好人缘、能办事,使穆桂兰成了当地的名人,村里人都信她,服她,更敬重她。

“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

改革开放后,穆桂兰带领妇联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干得热火朝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推行,穆桂兰带头种植果树,把在党员干部会议上学到的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教给村民,尝试在干旱少雨地区发展果林经济。“我一直都是生产队长,之前是催着乡亲们干活,分田到户之后,大伙积极性高了,我就和乡亲们一起努力,摸索出路。”穆桂兰说。

凭借着分田到户的土地和林果收入,穆桂兰还清了家里的债务,后来又趁着市场经济的红火劲,自己蹬着三轮车,做起了冰棍批发生意……“我一辈子从未向困难低头,也从未怨过辛苦,家里有困难没有麻烦过组织,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回忆往昔的不容易,穆桂兰坚定地说。

穆桂兰家中老、幼、残疾八口人,在村里,她是担子最重的家庭主妇,也是最能干的妇女干部。多年来,她的言行事迹,影响着身边的许多女性,鼓励着她们追求独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在新农村建设中闯出一片天地。

采访最后,老人默默地拿出一本蓝色的纪念证,那是志愿捐献遗体证书。老人的女儿对记者说,母亲悄悄去县医院办理了自愿捐赠遗体手续。儿女们知道后,多为不理解甚至反对。

老人这样表白:“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事多年妇女工作,党培养了我,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赋予了我生命的荣誉。我此生最后的夙愿就是报答党恩,自愿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教育事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