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见习记者 徐阳晨
人物档案
穆桂兰,1929年生,原北京市密云县四合堂公社红星村西湾子村村民,1942年任村妇女委员,1943年~1983年任妇救会、妇代会主任40年,1953年~1988年还担任生产队妇女队长、计生委员,并兼任村义务接生员36年。改革开放后,她带头种植果林,帮扶女性,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穆桂兰在家中
初见穆老,90岁高龄的她远比想象的要硬朗。一头银发,干净利落的短发,红色的外衣上别着精致的“党员徽章”,爽朗的笑声中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
“我们家乡是老革命根据地,我17岁就入了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跟着共产党,一辈子没离开过党。”穆桂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党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采访中老人说的最多的几句话。
老人位于北京密云城区的家朴素整洁,没有过多的装饰,挂在墙上的一面锦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巾帼英雄妇救会主任,为了民族解放投身抗敌”。这是北京市妇联在2015年为致敬穆桂兰老人而特制的。
73年党龄、40多年深耕基层妇联工作、36年为公奉献,分文未取,一句誓言,一面锦旗,一串数字……这是穆桂兰一辈子一心向党、初心不改的最好见证。
“别人不敢的,我带头去做”
穆桂兰14岁就当了妇女干部,组织村民扫盲识字、支援前线、锄奸反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带领村民促生产、修水利、兴慈善,还负责村里的计生工作,无偿为村民接生。当被问及怎样做好基层妇女工作时,老人笑了笑说:“哪有啥秘诀啊?就是自己带头干,别人不敢的,我先去尝试,给她们做榜样。”
为了做好计生工作,穆桂兰带头做了绝育手术。担任接生员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接生的孩子没有出现一例难产和夭折。她做了36年接生工作,常年奔波乡里,经常忙到“一边喂猪一边吃饭”,无暇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以及患有残疾的丈夫。
“当时村里的党员很少,组织上让我做接生员,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主动去卫生院学习。党员干部就是人民勤务员,为村民做事,不管对方成分如何,我都不计报酬。”说这番话的时候,穆桂兰老人的目光炯炯有神。
妇女工作琐碎、繁杂,但穆桂兰逢人开笑脸,说话和颜悦色,久而久之,村民们送她一个外号叫“见面礼”。穆桂兰解释:“每家都有自己的难处,要理解别人心中的‘气’。好多沟通需要反反复复,一次不行,我就上门两次、三次……对方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谈话时,我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热心肠、好人缘、能办事,使穆桂兰成了当地的名人,村里人都信她,服她,更敬重她。
“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
改革开放后,穆桂兰带领妇联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干得热火朝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推行,穆桂兰带头种植果树,把在党员干部会议上学到的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教给村民,尝试在干旱少雨地区发展果林经济。“我一直都是生产队长,之前是催着乡亲们干活,分田到户之后,大伙积极性高了,我就和乡亲们一起努力,摸索出路。”穆桂兰说。
凭借着分田到户的土地和林果收入,穆桂兰还清了家里的债务,后来又趁着市场经济的红火劲,自己蹬着三轮车,做起了冰棍批发生意……“我一辈子从未向困难低头,也从未怨过辛苦,家里有困难没有麻烦过组织,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党员!”回忆往昔的不容易,穆桂兰坚定地说。
穆桂兰家中老、幼、残疾八口人,在村里,她是担子最重的家庭主妇,也是最能干的妇女干部。多年来,她的言行事迹,影响着身边的许多女性,鼓励着她们追求独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在新农村建设中闯出一片天地。
采访最后,老人默默地拿出一本蓝色的纪念证,那是志愿捐献遗体证书。老人的女儿对记者说,母亲悄悄去县医院办理了自愿捐赠遗体手续。儿女们知道后,多为不理解甚至反对。
老人这样表白:“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事多年妇女工作,党培养了我,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赋予了我生命的荣誉。我此生最后的夙愿就是报答党恩,自愿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