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消息 2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攻坚,为了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纪实》,文章写道,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国务院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议等情况的专项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同时,这场战役仍面临多重挑战,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全力攻坚。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文章指出,我国生态家底薄,工业化任务重,在发展和污染的左冲右突中,我们背负的环境枷锁日益沉重。只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就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然而,在历史性的发展跨越中,环境问题也集中爆发。打开中国地图,一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展现了生态环境“家底”——这条线东南方,生活着全国94%的人口,环境压力巨大;这条线西北方,自然条件贫瘠,生态系统脆弱。河西走廊,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靠的是与之相依的祁连山滋养。半个世纪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过砍树、开矿、建水电站、搞旅游四轮大规模开发。20世纪90年代采金、挖砂高峰期时,仅张掖一市就有824家矿山企业,其中770家在保护区。先发展、后治理,这条常规道路发达国家走了上百年。其间,还向外部转嫁了大量污染。而对中国,历史不再如此“仁慈”。脆弱的生态家底叠加巨大的发展体量,这条老路走不起,也不能走!
文章提到,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引人注目。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相继出台全面绘就了气、水、土污染治理的立体作战图。2018年6月,一份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出炉,提出到2020年三场关键战役的作战目标: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几年来,从新修订“史上最严环保法”到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的法治大网越织越密;从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到生态保护红线等,40多项改革让环保法规制度成“带电的高压线”,形成有力震慑。建立协作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开展集中治理、强化专项执法、启动应急联动、动员群众参与……整个中国迅速行动,为碧水蓝天不再是奢侈品而拼搏。治污攻坚正在路上,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担当。
文章强调,这是上下同心、负重前行的攻坚战:每一地都是战场,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更加美丽的中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指明保护环境之道。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情况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2017年,第一份由绿色发展指数衡量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出炉,北京、福建、浙江、上海、重庆位列前5名。2018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推开,任期内所在区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是多还是少了、好还是坏了,离任时都要算清“责任账”。“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要求,一步步成为硬约束、真激励。
文章最后指出,不是一场冲锋就能把红旗插到山顶——不少城市空气质量仍未达标,一些地方饮水安全仍有风险,土壤污染治理仍需破题。稍有松懈,攻坚的成果就有可能得而复失。战斗正未有穷期——这是强起来的中国必须跨越的关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只有秉持新发展理念,我们才能蹚出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