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祝颐
“都考虑四天了,倒是去不去?”面对老伴几天不停地唠叨,张林岐烦透了,紧吸几口烟,“催,催,你就晓得催!”就在老张拿不定主意的日子,很多像老张一样也犹豫过是否去城里过年的老人,早已下了决心并来到了儿女所在的城市。这种“反向过年”或叫“反向春运”的现象,今年特征明显:在守老家与去城里的“博弈”中,多数老人放弃了“传统”,而选择了过年新方式。(1月29日《燕赵晚报》)
春节是华夏儿女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情结,它承载着民众举家团圆这种沉甸甸的中华传统文化。春节进入倒计时,“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平安回家过年成了每个游子的迫切愿望。
面对往返家乡车票难买、回家花销大的现实,越来越多的老人受邀到子女工作的城市反向团圆,四处走走看看,以解思念之苦,帮忙子女回避“春节运动会”,不失为一种豁达的选择。不过在守老家与进城里的“博弈”中,并不是所有留守老人都会认同这一做法。像老张这样不愿去子女工作城市的老人并非个别。所谓故土难离,老人到城市能习惯吗?我们并不能因此责备老张不通人情。对游子来说,在异乡和家乡过年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许多人留在工作、学习所在地过年,父母妻儿不在身边,除夕夜一家人天各一方,靠电话、微信、思念维系亲情。他们为减轻春运压力,缓解用工荒做出了奉献,所在用人单位要安排好他们春节期间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地政府要营造欢迎外来工留下过年的亲情氛围,给予他们城市大家庭的温暖,化解他们的思乡之苦。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顿团年饭、一场文艺演出,对于政府与企业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也会让游子们真切感受到“心安之处即故乡”。用人单位还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员工利用带薪假期错峰探亲,看望父母孩子,拜访亲友,维系基本的亲情伦常,弥补春节不能团聚的缺憾。
游子们的家乡政府与社区、村组、工会等基层组织更应该关心留守老人与儿童,给缺位的亲情补课。对老人嘘寒问暖,帮忙采购年货,扫房子除灰尘,呵护儿童的成长,政府的关爱直抵留守者的心田,让留守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既让留守的老人、儿童得到些许慰藉,也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多一份心安,少一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