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袋项目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张明芳
“您好,我们不用吸管。”“饮品可以给我们放在玻璃杯里吗?谢谢。”初次见面,塔拉拒绝了咖啡厅服务员提供的一次性纸杯和吸管。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一丝诧异之后,意识到这对于长期践行环保理念的塔拉来说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眼前的塔拉,1米72的大高个,深色的裤子搭配一件绿色的毛衣,胸前别着一个精致的别针,不施粉黛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清华高才生、国际金奖得主,环保理念践行者、捡破烂儿的,塔拉身上的种种标签让人很好奇她是怎样一位女性,她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负责人之一塔拉,听她讲述她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那些故事。
农夫市集里的“清华高材生”
“80后”女孩塔拉来自山东威海,毕业于清华美院设计专业,2005年在法国第23届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中曾获得国际服装配饰类金奖。毕业之后,塔拉自然而然地从事设计专业的工作。
“加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挺偶然的。”塔拉说她之前从事的工作经常要做创意市集,策划展览等等工作。在工作中她开始接触到农夫市集。农夫市集是国外一种常见的食物流通形式,由农场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新鲜食物,鼓励支持本地生产。自诩是“吃货”的塔拉很感兴趣,成为市集的一名志愿者。
事实上,塔拉的加入不仅仅是“偶然”。塔拉回忆,小时候就对随地丢垃圾的行为十分反感,“有一次去旅游,看到处都是垃圾,我就一路捡,后来一边哭一边对丢垃圾的人说:‘你们怎么能这样丢得到处都是呢?’”小小年纪的质问,让丢垃圾的人不知所措。
高中的时候,塔拉在宿舍回收废旧电池,三年的时间回收了四五箱废旧电池放在自己的床底。回收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我就守着那几箱废电池睡了好几年。”塔拉笑着说。
大学时期,塔拉加入了学校的一个环保社团绿色协会。“别人水龙头开得太大,我会给关小。下了课教室的灯没关,我会全部关掉再走。”一直以来,塔拉一直践行着环保节约的理念。
当她接触到农夫市集后,开始对农户、土地、食材的了解逐渐增多,也看到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塔拉向记者展示,她在某地农村考察时,看到地膜、塑料袋、垃圾到处都是,甚至还有死猪被丢弃在河边。“这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更让她感到担心的是,当地人们的熟视无睹,“人们只关注收益好不好,却没发现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被垃圾侵蚀。即使发现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比起高大上但是压力重重的设计工作,塔拉更喜欢农夫市集的工作,这是让她感觉舒服且有意义的工作。2013年,她正式加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成为其中的一员。
做对环境友好的农业
新年第一天,记者来到三里屯某地,亲身体验塔拉所在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草莓多少钱?”“一个二十。”市集的志愿者笑眯眯地对记者说。“这么贵啊。”记者看到桌子上零散地摆着几个草莓,一棵大白菜,一堆胡萝卜。“草莓卖的就剩这几个了。你闻闻。”记者凑上前闻了闻,十分香甜诱人。“胡萝卜呢?”“十五一斤。”说话间,一位顾客与志愿者和农户聊起来,“又来啦,今天都有什么新鲜的菜啊?”顾客手提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购买的食材。
记者在不同的摊位前浏览了一番,每个摊位都可以试吃,顾客们可以试吃香甜的烤红薯,软绵的蒸山药,野生的松仁等等,陆续有不同的顾客在摊位前驻足购买,也有摊主与顾客交流自家食品的特色,一派热闹的景象。
二十元一个的草莓,十五元一斤的胡萝卜,远高于超市价格的商品如何能够吸引顾客前来购买,这些农户又是怎么加入市集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是怎样的存在呢?
塔拉告诉记者,北京有机农夫市集2010年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有将近20位工作人员,200多名志愿者。市集农户主要供应菜肉蛋奶,和一些加工产品比如豆制品、面条、面包等。市集每周举行三次活动,分别是周二、周六和周日,地点固定在北京三元桥、五彩城、三里屯等几个地方。市集大部分前来消费的“集友”都是年轻人,有家庭且有一定经济能力,他们中很多都有在国外生活或者留学的经历。“市集高峰时期有一两千人次来购物,平常也有几百人吧。”塔拉介绍。
市集目前有40多家合作农场,如何对加入的农户进行考察?塔拉介绍,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参与式保障体系”。市集的工作人员会对申请加入的农户进行反复考察和了解,比如,农户种植过程是否使用化肥农药,如果不使用他的技术支撑点是什么?此外,市集还会对农户本人进行考察。“我们需要了解农户的理念,对于有机农业的看法,从中判断是不是和我们想要传达的用好的方式种植,做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的理念相符合,而不是仅仅靠检测结果来判断。”
塔拉举例,“天福园”农场的农户张老师曾经是一名外交官,精通四国语言,由于自身原因并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她开始自己在北京郊区租了一个农场,并雇用了几个人帮忙。如今的她褪去了外交官的光芒,成了一位接地气的农妇。“农业是人与自然合作创造生命的艺术。”张老师会在市集上和顾客这样介绍她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塔拉说:“我们非常熟悉张老师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也对她的生产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非常信任她所生产的所有食物。”
塔拉开玩笑说,其实在有机种植领域也分不同流派,有张阿姨这样的中国传统农耕派,还有日本“自然农法”,还有德米特农业,活力农耕等。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遵循自然规律,通过万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可持续的生产,有机农业要求的不用农药化肥只是底线。“农户们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以一种更加环保,对环境更友好的方式生产产品。”塔拉说。
如此,便不难解释为什么这里的商品都高于市场价格。“因为他们的生产过程确实面临人力成本高,技术成本高,风险高等问题,价格自然也就不会太便宜。”塔拉说道。“因此,市集所支持的生产方式现在确实还是比较小众化的存在。”
即使如此,塔拉认为,农夫市集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代表一些人对于“好的食物”的认知,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也是对于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与塔拉的交流中,记者注意到农夫市集被赋予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市集不只是给大家提供更加健康的食材,更是向大家传递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作为一个平台给大家提供有机健康的食材,我们希望大家能知道我们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也是选择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环境。”塔拉说。于是,从2014年开始,农夫市集发起了市集“二手袋”项目——大家把家里闲置的袋子捐赠到市集,替代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市集农户不再给顾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鼓励大家自带购物袋来赶集。后来塔拉又在市集推出了“打酱油”“打洗发水”“打洗碗液”,统称为“打打打”项目,希望通过自带包装购买散装物品的方式,可以减少日用品的包装消耗。
“刚开始推出‘二手袋’项目时,农户和集友们都不理解,觉得很麻烦。”塔拉说,“因为大家忽视了我们所谓‘便捷的生活’给环境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于是我们就带着大家观看环保纪录片,让大家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样才让大家愿意开始尝试。”
慢慢地,二手袋项目得到越来越多“集友”的支持,“有拉着小车、挎着篮子来买菜的,还有自备饭盒碗筷来吃饭的。”塔拉说。粗算一下,光市集现场每年至少减少10万个塑料袋的浪费,这还不包括大家在市集的影响下,在生活中其他方面做出的改变。
如今,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推出了“绿主张”,包括:二手袋项目,打打打项目,垃圾分类项目和二手交换,厨余垃圾堆肥等项目。
塔拉坦言,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所做的事情其实很前卫,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和理解,但是市集上每一个人,包括工作人员、农户、集友们的身体力行,他们的选择就是一种好的趋势。“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让环保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环保融入生活的点滴,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别人分享。”塔拉说。
塔拉(右)教大家用废弃物制作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