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月1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沧桑变迁,收于方寸之间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那么浪漫的文艺片 福建漳州:以微电影短视频大赛纪念改革开放 《飞鸟集·园丁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几十年如一日,吕静波悉心记录下家乡的发展变化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真实感人的历史图像,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家书博物馆的张丁感慨“这些珍贵的照片,构成了一部农村生活史”,另一位观众则评价称它们是“一部时代的电影”。

沧桑变迁,收于方寸之间

——观女摄影家吕静波从影四十年纪念展

《向往》 2012年摄于安徽蚌埠

《人间仙境》 摄于1982年

《套袖的年代》 1983年摄于山东蓬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莫兰

小花棉袄,圆口布鞋,老棉裤,永久自行车,铁皮水桶,独轮车,喇叭裤,三尖头皮鞋,塑料条编筐……沿着一帧帧黑白照片构成的影像长廊浏览,目光触摸着那些熟悉的老物件,一下子就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40年前那个物质匮乏、人情质朴的纯真年代。

新年伊始,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位于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初心——吕静波从影四十年纪念展”现场,感受这位43年耕耘不辍的女摄影家镜头下的影像力量。

吕静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也是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执委。她于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摄影之路,摄影生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师从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1988年,吕静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是最早走进中国造型艺术最高殿堂的女摄影家之一。本次展览旨在纪念其40年职业生涯、寄托个人情感记忆,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协办,展期由2018年12月29日持续至2019年1月10日。

吕静波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本次展览所精选的百幅作品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在家乡胶东拍摄的纪实摄影为主,兼顾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它们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难忘岁月的回顾,亦是她对家乡,进而对中国社会观察、思考、记录的集中呈现。

文艺的根在基层,从影以来,吕静波一直坚持“目光向下”,将镜头对准家乡的山海,聚焦田间地头那些最普通最朴实的劳动者,尤其天真烂漫的孩童和勤劳的妇女,更是她最爱捕捉的主角。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新鲜的生活气息常常从她的作品中扑面而来,感染力很强,本次展览的作品亦是亮点纷呈——

沉睡了38年的作品《黑板报》,1980年摄于蓬莱刘家沟镇刘家沟村,七成观众都对它感触很深,因为当中蕴藏的信息量太大了。黑板报是那个年代农村主要的宣传形式和重要的舆论阵地,村民每天出工归来,都会聚集到黑板报前,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发生在村里村外的好人好事和要闻动态。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感人——黑板报上还挂着五角星,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的群众,心里还装着国家。

作品《当年咱俩骑毛驴》以小见大,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变。一辆从乡村土路开进村里的老红旗轿车停在一户农家门前,黑色车身上沾满灰土。很多没有见过汽车的村民和老人、孩子都围了上去,参观这个稀罕物。小孩子顺着车身摸过去,印上了很多小手印。两位小脚老太太忍不住回味起当年自己骑着毛驴出嫁的情景。从毛驴到轿车,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老百姓带来了发展和实惠。

作品《晚年如画》与《船上的好日子》的主体都是老人。前者是吕静波在广西百色采风时,偶遇的一位劳动归来的农妇。年近80岁的她扛着农具的手上裂着口子,流着血,满脸皱纹,眼神却异常平静清亮,柔柔地透出东方女性的美丽、高雅和淳朴。后者则是古稀之年的老渔民,戴着一顶软帽,叼着小烟斗,皱纹像刚犁过的田亩,笑得一脸的满足。两位老人神情间那种千帆过尽、阅遍沧桑之后的淡然,令人不禁感慨:谁说老人不美?正所谓:粗茶淡饭亦有味,岁月从不败美人啊!

摄于1983年的作品《套袖的年代》,定格的是那个时代的胶东女青年形象:既挡海风又挡烈日的纯色头巾,宽大而方便干活的格子衫,繁花盛开的套袖。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光里,农村妇女总能找到属于自己一代人的青春表达,在简单的生活节奏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诗意,绽放独有的美丽。劳动妇女那种盎然的生命力,还有山东大妞那直爽爽野泼泼的劲儿,特别打动人。

作品《抗旱大军》的背景发生在1981年的蓬莱崮寺店镇孟家村。村里干部组织起村民集体抗旱,不向老天低头,运用集体的力量与干旱做斗争,千方百计夺取农业大丰收。因为石头滑,吱溜一下就会滑下去,妇女们都把鞋子脱了放在一边,光着大脚丫子,用脚的吃劲抓住地面,从山沟沟里挑水。这张照片证明了,无论在哪条战线上,妇女都跟男的一样能干,妇女就是能顶半边天。

反映妇女地位日益上升的作品《地位》的构图和立意都相当高妙。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胶东妇女,脚下踩着高跷,坐在高高的看台上,笑逐颜开。画面右下角,一个男青年露出半个身子,侧着脸,抬头望着她们。地平线向右倾斜30度,妇女们从右到左显得越来越高。在胶东,大男子主义严重,妇女吃饭不能上桌,吕静波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来象征如今妇女的地位节节高。

最有意思的是本次展览海报的主图之一,1984年摄于蓬莱小门家乡吕家沟村的作品《“新嫁娘”》,画面上那个纯真可爱的小姑娘特别抓人。只见地上铺开了厚厚的花生堆儿,小家伙自己在玩过家家。她黑黑的短发上夹着十几二十个开了小口的花生壳当作满头珠翠,就连下嘴唇上也夹了一个,手脚和衣服都被泥巴沾得脏兮兮的,跪坐在花生上,闭着眼睛,像做梦,又像祈祷,淘气的小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这幅作品曾经感动过无数观众,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这个小女娃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福娃”。

几十年如一日,吕静波悉心记录下家乡的发展变化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真实感人的历史图像,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家书博物馆的张丁感慨“这些珍贵的照片,构成了一部农村生活史”,有一位观众则评价称其是“一部时代的电影”。

“女摄影家就是大地和人民的女儿,我们有责任用手中的相机赞美我们的祖国母亲,服务我们的人民。”这是支撑吕静波完成自己摄影梦想的信念,也是她竭尽全力推动中国女性摄影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吕静波表示,关注妇女,这是女摄影家必须要做的事,讲好中国妇女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