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2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新年:从“心”开始,给生活加点“仪式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年:从“心”开始,给生活加点“仪式感”

一转眼,2018年即将飞驰而过,这一年,你还记得都做了些什么,又留下了怎样美好的记忆?

我们向往美好诗意的人生,却也容易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杂务中,蹉跎岁月,遗失美好。如果你带有一些仪式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那些散落在每一日里的光阴、平淡似水的流年,就不再只有恼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多了些琴棋书画诗酒花。

心理学认为,仪式感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它可以让我们慢下脚步,悉心体会四季的节奏,感悟生命的节律;它是我们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让我们更专注地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它让我们的内心丰满而富有,把生活的一地鸡毛,化成几分诗情画意,让平淡如水的日子也开出花来。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虔诚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它并不需要高大上,它藏在生活的点滴中,细枝末节里,藏在节日里、节气里,也藏在各种美食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能为生活赋大能。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生存。

新的一年,日子再忙,也请记得——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懂得为平凡的生活加一点料,从“心”开始让生活更美好,别让生活输在没有仪式感上。其实,每个人认真生活的样子,都充满了仪式感。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这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在漫长而无边的黑夜里,只有善待自己,才能让生活变得精致而丰盛。” 仪式感这种事情,完全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真正的仪式感,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让我们定睛于此时此刻。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你认真生活的样子,充满仪式感

■ 胡杨

去年圣诞前夜,我和先生突然想去小区公园里的教堂看一下。于是出门,10分钟后步入暖洋洋的教堂,当时里面坐满了人,牧师正在“布道”。

我如坐针毡地坐了大概一刻钟,决定离开。蹑手蹑脚走到门口时,突然被一个大妈拉住,我以为不能提前早退,刚想解释,只见大妈弯腰从纸箱里掏出两个大红苹果,透明塑料纸上系着粉色的蝴蝶结,不由分说地放到我的手里。我推辞,她不让。

出得来门,寒风凛冽,可是我俩心里骤暖。同时还有那么一点点愧疚,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况且我们是提前退场。而那两枚红心苹果,非常漂亮,我舍不得吃,一直放在茶几上,每每提醒我:生活的意义,在于赋予。

今年12月7日是大雪节气,我收到重庆漫画家游江寄来的画作。

前年去重庆,逛磁器口的时候,朋友五瓣花带我拜访了重庆“地标性”人物、漫画家游江以及他的画室,后来就是经常在微信里欣赏他的画作了。

我非常喜欢那些类似丰子恺风格的漫画,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重庆地方特色。那天看到游江展示新作——一扇对开的破旧大门,上方是一只倾斜着、倒开水的钢筋壶,就是我们小时候家家都用的那种,仿佛冒着热气;下方是门板上一个“经历了风霜雪雨”褪了色的红福字,我瞬间被画面所打动,于是留言道:“送我吧。”

没想到游江非常爽快,说:“发地址来。”后来我左盼右盼还是不见快递,又问起游江,才得知他生病住院了,而几乎是出院后,他马上就寄来了画作。

不早不晚,“大雪”节气这一天,我接到游江的画作。徐徐展开,爱不释手,立刻发微信道谢:“大雪的礼物,纷纷扬扬感激不尽。”

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画作放进相框,挂上了客厅主墙。墨绿色镶着金边的相框,太适合这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扑面而来的正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明年的大雪节气,甚至是后年、大后年的这一天,也许我还会想起它,以及当时的愉悦心情。

记得《小王子》里有一段话,是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的对话。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小王子问:“为什么?”“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今年12月12日,对有些人是“购物节”,而对我则是“坐享其成”。

那天踏着夜色回家,收到快递,是几天前购买的最近流行的玻璃茶壶,自带电磁炉,可以眼观煮茶,看茶叶在水里飘飞翻滚。其实“双12”下单可以便宜10元,可是我非常希望“双12”这天能够收到,所以还是提前下单了,果然“双12”这天到货了。

那天下班回来,来不及吃饭,就先煮一壶水,放一朵今年8月在普者黑买的玫瑰花,看花翻转、水沸腾。慢煮光阴一盏茶,向暖而生。那一刻,我发微信道:“双12的礼物,自己买给自己的。”

我们讲到仪式感的时候,很多时候说的是他人给予我们的。其实仪式感这种事情,完全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这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在漫长而无边的黑夜里,只有善待自己,才能让生活变得精致而丰盛。”

显然,那些为了博得他人的赞同、羡慕而拥有的仪式感,倒是虚伪的形式主义了。真正的仪式感,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让我们定睛于此时此刻。

我们的孩子需要仪式感。比如你——坚持给孩子临睡前读故事;坚持每年一家人一起出行一次;甚至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一个拥抱……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质。

夫妻之间更需要仪式感。那不是贵重的生日礼物、结婚纪念日盛宴,或许只是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的:“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我们的父母同样需要仪式感。我和母亲就有个约定,每次回去都请她喝一次咖啡。今年回家因为各种事情没能如约,母亲送我去车站的时候,认真地说:“你欠我一次咖啡,下次补上!”当时我听了,又感动又愧疚。

是的,仪式感不是什么高大上,它更在于细枝末节。作家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走路时,你特意蹲下来帮我系好鞋带,是仪式;逛街时,你特意记得我喜欢的衣服买来送给我,是仪式;别人生日你切蛋糕下去的第一刀,是仪式;拆开新书的塑料包装,也是仪式。”

心理学认为,仪式感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尽管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当下。

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生存。仪式感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让我们更专注地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里奔忙,仪式感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反思生活的目的,遵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和重视时序、节律、节气、节日……

平时在朋友圈,我们看到很多朋友喜欢晒旅行,闲暇时做一份精致的餐点,偶尔晒一下孩子的“巨作”,秀另一半的甜言蜜语……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仪式感。

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能为生活赋大能。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其实,每个人认真生活的样子,都充满了仪式感。

没有谁的生活一直是轰轰烈烈、动人心扉,如果你带有一些仪式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那些散落在每一日里的光阴、平淡似水的流年,就不再只有恼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多了些琴棋书画诗酒花。小时候过年,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我们会因为一盘新菜而激动,即使身体疲累,心间依然留存着期盼和欢乐,其实这不就是一种仪式感吗?

拥有仪式感的节日,平添了期盼和欢乐

■ 若曦

再过几天,我和先生将迎来在美国的第一个新年。从11月22日的感恩节开始,美国新年的序幕就拉开了,新年独有的欢乐、躁动与期待,在人们心中逐渐升腾发酵。

我们对门二楼住着一位棕色头发的老太太,似乎是一人独居,身边只有一条白狗日夜相伴。每隔两三个小时,老太太都会带着白狗下楼遛弯儿,一天数个来回,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人一狗,晃晃悠悠地在小区里踱步。白狗也是上了些年纪,它的路线总是很固定。绕着凉亭转一圈,在花坛边上嗅来嗅去,然后突然扭着屁股,一副青春焕发的模样,颠颠儿地跑到栅栏旁边,盯着小松鼠在地上刨洞,然后再目送着它一趟趟地往洞里运食物,直到把洞掩埋。

检阅完这一切,白狗又恢复了老气横秋的状态,步态迟缓,徐徐而归。老太太就跟在白狗的身后,默默地看着它。

每次望着老人的背影,我都不禁在心里发问:她是在观察,还是在发呆?两个月以来,我对她的印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停地遛狗。这样平淡似水的生活,不知道她已经过了多久,有没有感觉到一丝乏味?除了白狗,还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在她静谧的脸上荡起一丝波澜?

直到一天下午,我发现她家的阳台上,多了一棵小小的圣诞树,上面挂着一串彩灯和几个红色的蝴蝶结。悬挂式的圣诞树比篮球大不了多少,风一吹左右摇摆,小巧精致,颇有情趣。

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她家阳台的推拉门被打开了,只见她手里拿着一朵粉色绢花缓缓而出。先是把绢花插在圣诞树的左边,摇了摇头,似乎不太满意,又拿下来换到中间,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后,转身往屋里走去。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她再次来到阳台,手里捏着两片白色的雪花,继续在那棵迷你圣诞树上挑选位置。如此反复十多次,每次出现,她的手里都会拿着不同的装饰品:绢花、星星、雪片、圆球、飘巾……小小的圣诞树,被她打扮得姹紫嫣红。

“你知道她为什么不一次性把这些装饰品挂上去吗?”先生走过来问我。“不知道,为啥?”“我上午见她手里拿了一堆材料,我想这些装饰品,都是她亲手做的,做好一个挂一个。”“那她为什么不全部在屋里挂完,然后再拿到阳台上?”“美国人喜欢家里的灯光暗一点,有氛围,她年纪大了,拿到外边光线更好,更能看清楚搭配的效果!”

此时,距离圣诞节还有27天。那一刻我愣住了,脑海里冒出一个词:仪式感。是的,拥有仪式感的节日,才不会有太多的形式感!

随后,一个想法突然涌上心头,让我一个多月的疑惑豁然开朗。为什么小松鼠喜欢跳到她家的阳台上玩耍?为什么小鸟喜欢在她家的栏杆上停留?那个一直放置在她家阳台上的木盒子,里面装的应该是食物和水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谁的生活一直是轰轰烈烈、动人心扉,如果你带有一些仪式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那些散落在每一日里的光阴、平淡似水的流年,就不再只有恼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多了些琴棋书画诗酒花。

仪式感,让我的思绪飘飞到那一年的冬天。我大概六七岁的年纪,过年跟着爸妈回老家。两辆28大梁自行车,一壶热水,两个暖袖,吱吱呀呀的车轮,以及不断呼出的白气,还有坐在车后座上冻得小脸通红的我。天寒地冻里2个多小时马不停蹄,手和脚冻得冰凉,但心里一直升腾着兴奋的热浪。

那时的爸妈还年轻,眼里有星辰灿烂,笑里有清风荡漾。即使生活百般艰难,依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的我也有着小小的梦想,穿上新衣裳,涂上彩色指甲油,额间贴一颗红点,手拿一串糖葫芦,蹦蹦跳跳地奔向小伙伴。

天地初飘雪,人间共白头。在奶奶的怀里睡一晚,一睁眼,世界就变了样!

多少年了,在我心里一直认为,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才是新年最好的模样。迫不及待地从被窝里坐起来,抹开窗户上那一层厚厚的霜花,看着大人们在院子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黑黑的锅底下,跳跃着红色的火苗,爷爷有节奏地拉着风箱,添柴加火,噼里啪啦,一抬锅盖热气升腾,浓香四溢。我静静地站在门口,什么也不说,就很幸福。

多么有幸啊,我看到了这人世间最美的烟火。

果子、蔬菜、大肉、菱角、枣花馒头……新年的一切美味都躲不过雪花的亲吻,被人们端在手中,在北风呼啸间,沁着丝丝凉意地出现在大饭桌上。

大人们开始了狂欢,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几个来回后,个个红光满面,目光迷离。接着,就到了我最欢喜的时刻。看谁醉得厉害就给谁拜年,一句又一句的甜蜜祝福让对方笑得合不拢嘴,手不听使唤地掏出钱包。一顿饭的工夫,所有的亲戚都接受了我的真挚祝福,可怜的大姑父还被我祝福了好几轮……

小时候的新年,物质条件远不及现在,但那时的笑没有折扣,似乎只要一串糖葫芦,这世间所有的错误都值得被原谅。那时的人间烟火有着淡淡的木炭味,那时的北风皓月总是伴着白雪寒霜。

父亲的大梁自行车,载着我的岁月悠悠,让我看了一年又一年的美丽新世界。多么难忘啊,那漫天的飞雪,吱吱呀呀的大梁自行车,还有父亲手持双刀,砰砰剁着饺子馅的声音,永远停留在我的心底。

小时候过年,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我们会因为一盘新菜而激动,即使身体疲累,心间依然留存着期盼和欢乐,其实这不就是一种仪式感吗?

中国人的仪式感藏在节日里、节气里,也藏在各种美食里。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人间的温情。越是隆重的季节,对食物的要求就越高,这也算是仪式感最好的体现吧!日子再忙,也请记得保持生活的仪式感,不要让那份生活的仪式感只停留在朋友圈中。

仪式感不在朋友圈,在四季果蔬里

■ 梅子

前天先生煞有其事地和我说:“我们今年错过了一样水果”,同时还配着一副无比遗憾的表情。我问是啥水果?他说枇杷。

这段时间因为回老家照顾父亲,我确实很少去菜场、超市,居然还真错过了它。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季节的变化,岁月的更替,少不了当令水果和蔬菜的参与。

比如:春天的香椿、竹笋、草莓,暮春季节的豌豆、蚕豆,初夏的樱桃、枇杷、杨梅……就这样一路吃下去,一直吃到冬天,这一年就过去了。我们都觉得,这些水果、蔬菜必须都要吃到了,才感到这一季、这一年没白过。

那天双休日,我去城里逛,广场上正在卖千岛湖特产枇杷,于是买了回来。拿回家居然没见先生欣喜若狂。原来他要的是我们当地的时令水果。

没错,时令蔬果是大自然的馈赠,到了适合它们生长、成熟的温度和节气,它们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无论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野生的,到时候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比如:早春的荠菜、清明前后的蕨菜、马兰头,一到这个节气就会绿油油地冒出来,透着新鲜、透着生机、散发着清香,给予我们最实在的春天的味道。

清明节我们这一带的人,会到山上去采集一种叫“青”的植物,把它揉碎、萃取汁水,然后和着米粉做成清明果、清明团,用以祭奠祖先、相互馈赠。

四月底、五月初,山间地头的野草莓,一颗颗如玛瑙一样,红艳艳娇艳欲滴。那是孩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和可口的零食。

初夏的豌豆,是“立夏”这个节气里的主角,和着咸肉、笋丁、胡萝卜一起红红绿绿地烧在米饭里,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我发现:越是隆重的季节,对食物的要求就越高,这也算是仪式感最好的体现吧!

总之,中国人的仪式感藏在节日里、节气里,也藏在各种美食里。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人间的温情。

日子再忙,也请记得保持生活的仪式感,不要让那份生活的仪式感只停留在朋友圈中,懂得为平凡的生活加一点料,让生活更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