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鹏 周玉林
麻怀村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沫阳镇,村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要走进麻怀村,首先得穿过一条216米长的隧道。
“以前,村里人外出爬山就要3个小时,现在走出麻怀只要15分钟。从开始挖隧道到最终把路修通,经过了整整12年!”谈起自己和村民们用钢钎和锤子在大山“肚子”里生生挖出的这条隧道,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有一肚子的故事。
没有路的痛苦记忆
邓迎香不是麻怀村人,是20多年前从董当乡嫁过来的,当时娘家早已通路通电,而这里路电都不通。妈妈说她是“从米缸跳进了糠箩”。
1993年,邓迎香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一天夜里,孩子突然高烧不退。深更半夜,她和丈夫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疯了一样往医院跑。可是山路太远了,还没有翻过山,孩子就在邓迎香的背上没气了。
“那天,孩子嘴里、鼻子里一直往外冒泡沫。你看,就这样的山路,根本没法把孩子及时送出去。”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邓迎香的泪水依然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挖洞的动力,不能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了!”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覆盖到乡村,麻怀村终于要通电了!但电线杆和变压器怎么运进村成了大问题,工程几乎搁浅。时任麻怀村副主任的李德龙几次组织村民探路,后来发现广山坡南面山腰有个40多米长的自然溶洞,溶洞北端方向刚好连着麻怀村翁井组。
大山就像囚牢一样,大家做梦都想有一条出山的路。能不能打通溶洞,从山外挖一条通往麻怀村的隧洞?得知消息后,60多个村民,扛着锄头、拿着钢钎、提着簸箕,开始挖洞。邓迎香也加入了李德龙组织起来的施工队伍。
但在大山“肚子”里挖洞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溶洞狭窄,邓迎香和村民们只能跪着、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岩石。凿一阵子,大家再紧挨着盘坐在地上,从内向外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递到洞外。就这样,邓迎香和村民们坚持挖了14个月。
2001年,农历正月二十八凌晨两点,一个村民正在溶洞里的乱石间刨着抠着,猛然间抓到了对方组员的手,两人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通了!通了!”那一夜,所有打洞的村民都高兴得一醉方休。
就是这个又矮又窄,人弯着腰能勉强走过去的隧洞,却让村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很快,电线拉进了山村,村民们终于告别煤油灯,过上了有电用的亮堂生活。
不再让新娘子变成泥人
后来,村民们偶尔也会去洞里敲敲打打,小修小补,始终再没有大的工程,大家就这样靠着这个狭窄的隧洞将就了9年,一直到2010年国庆节,邓迎香在苏州打工的女儿回麻怀村办喜事。
邓迎香回忆,女儿出嫁那天,大雨滂沱,路上全是稀泥,迎亲的车队开不进来,女儿只能脱下皮鞋换上拖鞋,抱着婚纱穿过隧洞。钻出隧洞后,一对新人成了泥人,女儿的婚纱沾满了污泥,狼狈不堪。而她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人家女儿出嫁风风光光脚不沾泥,我家女儿出嫁有车进不了家。”
那天晚上,邓迎香怎么都睡不着,眼前总是出现女儿沾满泥巴的婚纱。她一翻身坐起来,对丈夫说:“不能让麻怀村以后的新娘子也变成泥人,一定要把洞凿高凿宽,要通汽车。”
天一亮,邓迎香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但大家挖怕了,都摇头。为了隧洞变隧道,麻怀村先后开了3次村民大会。有一次,因为意见不统一,大家足足吵了4个小时,有些人觉得没必要,有些人觉得再拓宽成本太高。
邓迎香苦口婆心地向大家描述拓宽隧洞的诸多好处:如果大卡车能开进村,山外人就可来收活的牲口,每斤价格能比现在高5角;外面的人来收庄稼和农副产品,东西新鲜售价高不说,村民们还省时省力;如果谁家还想建房或装修,不仅运输成本可以降一半,东西还能拉到家门口……
说服村民们后,邓迎香开始带着丈夫四处找钱,先是找到乡里,跟着乡干部又找到县里,因为钱不够,邓迎香还动员女儿女婿,把做生意的一万元周转资金捐了出来。
2010年农历十月初八,村里举行了开工仪式。邓迎香对乡亲们说:“大山把我们祖祖辈辈困在这里,受罪受苦,今天我邓迎香发誓,我就是用手挖,用牙啃,也要啃穿一条路!”
随着隧道动工的消息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施工队伍。挖隧道的队伍增加到400多人,5个在县城开货车的村民特地赶回来无偿拉渣土,县政府和8个部门也送来了资金和水泥……
2011年8月16日是全体麻怀村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270天的艰苦奋战,一条长216米、高5米、宽4米、可通行5吨小型货车的隧道终于扩建成了。那天,麻怀村开进了第一辆汽车,过去两个小时的山路如今只需几分钟,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六个组数千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邓迎香在隧道里走过来、走过去,放声大哭——自己终于向乡亲们兑现了承诺,麻怀村世世代代的贫寒、落后和封闭,从此都将不复存在!
为麻怀村找到发展新出路
隧道通了,邓迎香也出名了,大家开始叫她“当代女愚公”,随后,她又被选为村主任。但是邓迎香的心中仍不能释怀,因为乡亲们还没有从贫困中走出来。为了生活,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她决心继续带领村民移走贫困这座大山,为麻怀村找到一条发展新路。
为了发展产业,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电话,希望他们返乡创业。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最终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
2015年,他们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不光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还在网上开起了农村淘宝店。
为了让更多没有资金的群众脱贫致富,邓迎香又鼓励村民们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参加的群众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到合作社务工挣钱,年底还能得到分红。很快,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了起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们的收入至少翻了一番。
2016年,邓迎香又当选为麻怀村党支部书记。之后,村里开始推动“山上栽果树、田里种稻菜、家里养黑猪、棚里种植鲜香菇、房前屋后养鹌鹑”等乡村产业发展,还借助距“中国天眼”只有7公里的地理优势,利用青山绿水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创办了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迎香”品牌,通过“三变”改革引导村民入股。
如今麻怀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800元增加到2107年底的8160元,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喝上了自来水,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全村153户人家拥有53部小轿车。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的260多人已经有240多人回乡创业。更为可喜的是,隧道没打通前,麻怀村没出过一个大学生,隧道打通后,村里已经有23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个考上了研究生。
“我现在不仅是麻怀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4个村的联村党委书记,我要带领4个村一起憧憬未来。”邓迎香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我们要听党和政府的话,永远保持挖隧道的那股劲,不等不靠不要,埋头苦干,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这,就是我邓迎香一辈子一定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