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礼杏 杨云钟 文/图
广场旁,几栋漂亮的欧式农家小别墅点缀四周,3座侗家风雨长廊横跨山间,通组、通户水泥路干净整洁。12月6日,走进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平翁村,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近年,我们村建设了3座风雨长廊,2个文化活动广场和1个戏台,现在正在建设村办公楼和污水处理系统。在村级建设中,得到了在外务工群众和在家群众的大力支持。”村主任龙登林细数村里的变化。
平翁村是一个山多田少,生产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村寨,共有7个村民小组,259户,1120人。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挣钱,但他们心系家乡建设,经常帮助村“两委”出谋划策。
2016年,村“两委”决定在村里修建一号、二号风雨桥,打造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村寨,同时开挖村文化活动广场,为村级文化活动提供场地,但资金缺口较大,工程无法启动。当年清明节,在几位热心家乡建设的村民提议下,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祭拜的机会,村“两委”组织召开了一次家乡建设会议,通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工程面临的资金困难。
与会村民当场表示要全力支持家乡建设。随后,村里群众自发捐钱、捐物,很快就筹集了100多万元。在外务工村民龙登昌一个人就捐赠了6万多元。他说:“家乡搞基础设施建设,让家乡变得更美丽,是我们这些在外务工人员最大的心愿。”
资金到位后,工程随即启动,并在当年就建好了一号、二号风雨桥。
2017年,为了解决村里群众出行及学生上学问题,村民又自愿捐赠120万元,并在上级的支持下修建了三号风雨桥。三号风雨桥位于平翁村中心点,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还成了侗族文化传承地。“夏天,村里的老人、孩子和妇女们,都喜欢到桥上来歇凉,唱侗歌、刺绣,很热闹。”平翁村支书龙步锦说。
据介绍,为修建三座风雨长廊和文化广场,村民共捐赠了200多万元。一些村民不仅“捐献”了自家承包地,还自发投工投劳。在广场的修建征地过程中,刚开始,一位村民想不通,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捐”出来。但他的父亲非常热心,宁愿将自家的责任田进行重新分配,也要支持广场建设,最后终于说服了这位村民,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平翁村村民热心家乡建设是有传统的。在20世纪90年代,村民投工投劳架设输电线路,解决了村里的用电问题。20世纪初,村里又集资了10万元自行修筑锦彦公路至平翁的通组公路……”龙步锦说,一项又一项公益事业建设,让村里的居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和实惠。
那么,如何保证群众捐赠的钱物都用到村里公共建设上?龙步锦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通过群众会议,推选了德高望重的寨老来管理,同时由村“两委”和群众代表监督使用并定期公示。“正因为群众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对村‘两委’的信任,平翁村的公共建设才得以顺利推进,使村容寨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到村里变漂亮了,我们都觉得捐点钱出点力都是值得的。”村民龙登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