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在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参观学习。 (邱明/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在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从不缺少“女英雄”。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先烈血洒疆场。在这其中,还涌现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她们以“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积极拥军支前。
时间拉回现代,如今在精准脱贫的“战场”上,沂蒙老区再次涌现出一个模范群体——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冲锋在前,凝聚起沂蒙老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巾帼力量。
山沟沟里燃起希望之火
蒙阴县野店镇,是牛庆花的家乡。在这个被称为“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小山沟,牛庆花的人生几乎是早就画好的图纸——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守着老屋种地,照看孩子和老人。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牛庆花太累了,“近20亩果园,还有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的牛庆花渴望改变。
转机出现在2015年年底。
北晏子村“第一书记”请来了电子商务老师,彼时的牛庆花对电脑一窍不通,却还是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10天后,牛庆花学成归来,一点点敲击键盘,开起了网店。
虽是第一次开网店,牛庆花胆子却很大:“苹果标价每斤5.6元,当时苹果的收购价一斤还不到2元。”
不到一个月,在当地人看来是“天价”的近万斤苹果销售一空。
此后,牛庆花的电商之路“一发不可收”,从苹果到蒙阴蜜桃、花生等多种特产,如今牛庆花的网店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在蜜桃销售旺季,月销售量达20余万斤,平均一天销量达6000多斤;在苹果销售旺季,月销量达12万斤;在花生销售旺季,月销量达5万多斤……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那场电商培训,着实在牛庆花的心里燃起了一把希望之火。
而在距蒙阴县100多公里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这里的38户贫困户也在2016年迎来了他们的希望之火——大学生村官王洋。
王洋回忆说,从到朱村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了“户户到”走访,尤其是村里的38户贫困户,是她的重点关心对象。
在了解情况后,王洋主动申请帮扶贫困户7户13人。根据朱村传统手工制品柳编和农副特色产品的优势,王洋打造了“朱村味道”农产品品牌,为朱村优质农产品代言,参加临沂首届年货节及农产品展销会,并通过建立微信平台、淘宝店铺等多种渠道推广销售“朱村味道”系列产品。
同时,王洋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发展朱村电商业务,通过积极协调联系,与圆通快递联合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电商培训教室和“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
“现在,我们村的38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驻村工作两年多,王洋的皮肤已经不复过去的白皙娇嫩,但说到这两年村里的改变,她打心底里高兴。
创业路上不忘初心
一只小小的西瓜网袋,不起眼,但聚起来,却能成为让几百位贫困村民脱贫的产业。
临沂市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有着全国最大的塑料西瓜网袋生产加工企业。企业“掌门人”于学艳,曾经也是一名贫困妇女。
“当时穷得鞋子破洞了也舍不得买新的。”回忆起过去的困难,于学艳百感交集。2003年偶然的一次外出,让于学艳发现了编制西瓜网袋的致富商机。
“西瓜网袋主要附加值在编制劳动上,虽然每个的利润不高,但胜在操作简单,每天都能编不少,一天下来就能挣几十块钱。农村有很多闲置劳动力,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赚些钱,是实现脱贫的好方法。”于学艳和丈夫拿出这些年辛苦攒下的积蓄,开始了创业之路。
2009年8月31日,于学艳又注册了临沂丰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成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西瓜网袋、西瓜网兜于一体的企业。
创业致富后的于学艳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我们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每个村庄招工的时候,贫困户、残疾人优先录用。”于学艳说,自己是在与贫穷的不断抗争中一步步走过来的,知道贫困群众生活的不易与辛酸。现在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也要帮助这些困难群体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如今,于学艳的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的11个村庄600余人就业,外乡镇及江苏、日照等剩余劳力2000余人也参与本项目加工。
跟于学艳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平邑县武台镇武台村的刘加芹。
在刘加芹的服装加工厂里,几十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刘加芹介绍,如今每年服装厂可实现利润20多万元。
大概没有人能想到,以一己之力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刘加芹,居然是一位失去行走能力的肢体三级残疾人。
正是为了偿还当年治病欠下的债务,刘加芹咬紧牙关,决心创业。
2006年,拖着残疾的双腿,刘加芹到处学技术,组织了村里五六个人,从农信社贷款,办起了服装加工厂。
对一个残疾农村妇女来说,办厂子,个中辛苦自不必言说。但刘加芹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坚持下来,注重产品质量的她留住了不少老客户,厂子也越办越大。
在刘加芹的服装厂里,有许多“特殊”的员工:李梅是聋哑人、马文文驼背、赵治美腿脚不便……“因为自己也吃过苦,所以了解他们的难处。人这一辈子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能帮别人的时候就要多帮点儿。”刘加芹说。
刘加芹还和平邑县残联一起开办了两家善爱之家,帮助3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在平邑县城又开了一家分厂,在周围村办了4个扶贫加工点,总共有80多名工人。
刘加芹说,下一步,她的服装厂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多招收一些残疾人和贫困户,让他们也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实在行动传承红嫂精神
“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贫困户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大家的事。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中央号召了,我们就要跟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说这话的,是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淑云。
2016年11月,曹淑云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第一书记”对接,设立了扶贫服装加工点。
加工点一设立,就有50多名村民前来报名,曹淑云调派了技术人员,手把手为村民指导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村民们掌握一门技术,靠双手勤劳致富。”曹淑云说。
此后,曹淑云又在沂水县夏蔚镇双山村和诸葛镇大诸葛村分别建起两个扶贫车间,共招收了14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我们公司计件算工资,这样农户也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里,如果每天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不成问题。”曹淑云说。目前,扶贫车间工人们月平均收入超过2000元,在扶贫车间打工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被誉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的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青年志愿者林西臻,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红嫂精神,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自己曾经在困难时期接受过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与扶持,2014年,创业成功的林西臻开始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上进的贫困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或有特殊情况的孩子、孤寡老人,都是林西臻挂在心上的人。“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突然发生变故,失去亲人,对这个家里剩下的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不光在经济上,在精神上伤害更大。如果有人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爱,就会给他们希望和力量,人只要有了信心就有了奋斗的动力。”林西臻说。
在林西臻的带动下,不仅她的亲朋好友成了志愿者,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由林西臻牵头的坪上镇青年志愿者团队就有70多人。
“爱心这颗种子到哪里都能发芽,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志愿者就会出现。”林西臻说,她还会继续寻找爱心公益和扶贫济困的结合点,在新时代的扶贫路上,林西臻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