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志飞
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的一个大文化广场上,三位大妈组成的“巾帼志愿岗”前人气很旺,她们面前的桌上摆着多种有关“扫黄打非”的介绍以及宣传材料,每当有人走近,她们就忙不迭地向大家宣讲“扫黄打非”,并递上宣传材料。
这是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近日在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采访中看到的一幕。
据了解,截至今年11月,全国共建立“扫黄打非”基层站点51万余个,先后创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两批次400个。“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在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维护未成年人文化权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中,各地的“中国大妈”,在“扫黄打非”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力量。
大妈和她的“50后”小伙伴们
据龙泉驿区“巾帼志愿岗”大妈们介绍,她们都是“50后”,最年长的谢秀云大妈今年67岁。看到人群,她们仨争先恐后讲解起来,并及时互相补充,生怕错过了让游人了解“扫黄打非”的时机。
这个“大妈和她的‘50后’小伙伴们”组成的“巾帼志愿岗”给驻足聆听的人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铿锵的讲解和抖擞的精神状态传递着一种态度和力量。同时,也是一种警示:面对日益纷纭的文化资讯市场和舞台,对“黄”和“非”必须保持清醒的拒斥定力。
洛带镇还以“家风茶园”“好人公园”“红色驿站”等为主要阵地,城区农村协同推进、网上网下融合监管、人防技防群防有机结合的打击防控、教育宣传体系,提高了“扫黄打非”整体效能,确保小事不出“格”、中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区。同时,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舞蹈、琵琶、茶艺花艺、陶艺制作等培训项目,开展免费文化培训,图书借阅、绿色上网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些工作和活动中,都不乏大妈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移民大妈”的义务监督队
昭通市水富县地处云南北大门。据悉,水富邵女坪社区的“扫黄打非”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义务工作者,她们是为支援向家坝水电站建设而搬迁的移民,她们主动参加培训,在经过社区组织的对“涉黄”“涉非”信息及出版物对基层群众危害性的认识,以及如何从自我做起开展“扫黄打非”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后,组建了“移民大妈”义务监督员队伍。
在“扫黄打非”中,她们自发组织深入社区群众家中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材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进行讲解教育。充分利用赶集天在农贸市场以及周边景区对流动摊贩进行巡查,监督可能出现的传播封建迷信活动和销售“涉黄”、非法出版物等行为,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对社区市场制售“涉黄”“涉非”出版物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移民大妈”们还利用花灯、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广场组织演出活动进行宣传,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参与“扫黄打非”,使“扫黄打非”在基层深入人心,群众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充分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净化了社区文化环境,推动了社区健康持续发展。
在邵女坪社区“移民大妈”义务监督员的影响带动下,该市其他村(社区)相继组建了以“留守妇女”等群体为主的义务监督员队伍,共同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发现、举报流动摊贩涉及封建迷信、无证经营行为,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材料等,助力了“扫黄打非”进基层。
“花漾奶奶”的社区奉献
“北有‘朝阳大妈’,南有‘花漾奶奶’”,北京的“朝阳大妈”在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并声名远扬,上海的“花漾奶奶”也为小区平安、环境美化、邻里守望等作出了贡献,“扫黄打非”取得的成效中也有她们发挥的作用。
据悉,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有一支由30多名退休阿姨组成的队伍,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她们给自己的队伍取了一个别样的名字,叫“花漾奶奶”,“花漾”代表了活力与风采。这种活力与风采在“扫黄打非”中同样“绽放”:观察周边情况、及时提供线索……
“扫黄打非”,群防群治是关键,紧紧依靠群众,凝聚力量,调动活跃社群的主观能动性,朱泾镇的基层工作站建立了群团组织、“五老”监督志愿者队伍。在今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充分组织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单位职工、社会群众等志愿者参与社会面防控,形成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