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2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法治权益 观察 “月经假”,看上去很美 二胎生育难请假 张掖妇联助女工成功维权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春天的事业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武汉打掉“大学校园贷”涉恶团伙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春天的事业

在中小学校实施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将性别平等注入学校教育的相关环节,让性别观念、困惑、误区等成为教学内容,这无疑拓展了性别平等的推进路径和社会影响力,是从源头抓起的机制性建设。

中国梦是每个人共建共享的家国梦,男女平等的愿景任重道远,学校教育无疑是一个高效而实际的通途。

■ 舟子

据报道,近日,天津市妇儿工委、市教委、市妇联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我市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通知》,2018年12月开始,在天津市中小学校实施性别平等教育工作。目标任务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将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融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培育和增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今年此前,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在我省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通知》,9月开始,在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现在又见天津,性别平等教育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多地有关部门的工作视野与工作领域,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内容。

“文化化人”,性别偏见及歧视也是长期文化熏染与浸淫的结果,要荡涤多年积习非一日之功。而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观念,最好的时光也当是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可谓是切中肯綮,一举多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性别观念的养成如果不及时,其后带来的损失与恶果的估值,有形与无形的,可能是数倍于当初的教育投入。

正如“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意识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养所形成的。这“形成”里包含了家庭的培养,即“家教”,也包含了学校教育。

依我之见,性别教育从小抓起,至少有如下益处:首先,它可以使女生认识到自己这个性别并不“低人一等”,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不被性别定式、积习所束缚,以致怠慢、荒废了自己的天分、才情、努力。其次,它可以使男生认识到自己这个性别并不“高人一等”,从而帮助男生突破传统性别定式的束缚,别被一些所谓的男性特质所误导,甚至因而走上歧途,把霸道野蛮当成男子气概,把温柔照料等情感关怀视为“婆婆妈妈”,成为一个缺乏人性温度和生活技能的恶汉与“巨婴”,与幸福生活渐行渐远,一旦事业不成功就被视为失败者,无路可退、有泪不敢流,压力山大。最后,在对自己和对方的认识均有所提高、互相理解增进的情况下,它无疑可以促进男女两个性别的更加和谐,从小到大到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上,受用一生。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需要落地生根。在中小学校实施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将性别平等注入学校教育的相关环节,让性别观念、困惑、误区等成为教学内容,这无疑拓展了性别平等的推进路径和社会影响力,是从源头抓起的机制性建设。

中国梦是每个人共建共享的家国梦,男女平等的愿景任重道远,学校教育无疑是一个高效而实际的通途。

该《通知》特别指出,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倡导先进性别理念的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辐射作用,将先进性别理念通过学生传播到家庭、社区,影响带动更多民众参与到和谐性别文化构建中来,让男女平等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时代风尚。在我看来,在不少家长的性别观念和平等意识还处于“自然天成”的阶段,孩子们在学校习得的这些教育内容不但能给家长的家庭教育带来新视野和新冲击,而且有助于化解因性别定式而引发的夫妻家庭矛盾。我们的社会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性别教育进中小学校园将加深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理念、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了解与理解,引发其思考与反思,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期跟上时代的脚步。

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从中小学校园开始,其效益并不止于中小学生这一代新人,还可以“逆袭”家长等上一代人,“鼎新”的同时,也是“革故”。

“知识改变命运”,让性别平等教育进入更多的校园,愿性别平等教育让未来一代与我们的人生都更加幸福、出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