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 韦日红/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任然 叶海燕 高峰
广西南丹县至贵州瑶山古寨,一条重要旅游通道正在贯通,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有望缩短一半。
节假日,已有游客借道前往南丹,路过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路两侧葱翠大山上,何时修建起了排排整齐漂亮的小楼?”
这片让游客惊诧的“漂亮小楼”,正是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的里湖王尚安置点。
“332栋房屋,1068户5583人,从项目启动到交钥匙,只用了7个月。”提起这项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当地人都颇为自豪,他们将其称为“南丹精神、南丹速度”。
其实,2017年,广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尚排全国最后一档。如今,不到一年时间里,便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搬迁入住率达84.87%;实施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等扶持项目5770个;406个安置点配套有小学, 370个安置点配套有医院、卫生站或医疗诊所……
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4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在2016年、2017年中央对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连续两年获评 “综合评价好”。
有勇气的超常规政策、有谋略的规划先行,正让广西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有勇:超常规政策实现脱贫提速
23岁的瑶族姑娘黎萍4个月前搬进了“漂亮小楼”,她家有六口人,搬迁入住的小楼共两层,117平方米,5间屋子。“足够住了。两个娃娃一人一间都够了。好得很。”黎萍说。
而提起“漂亮小楼”的建设过程,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乡长陆朝金滔滔不绝。“那场面,50多台大型机械、3000多人的施工队伍,就在这路两侧的大山上,白天黑夜地干。”
据介绍,项目去年5月17日启动, 20天时间便完成征地1214亩,兑付征地补偿款7211万元。6月21日项目全面开工,共抽调6名处级领导和30名工作人员全脱产到里湖片区指挥部工作,实行“人盯片区、人盯施工队、人盯工程进度”的“三盯”监管责任制工作模式,最终实现了7个月完成300余栋房屋建设,5000余人拿到房屋钥匙的成果。
如此的“勇”来自广西对全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严格要求——“一包”,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领导包点工作责任制,全面压实市县主体责任。“一考”,开展安置点包点县级领导干部专项考核,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一包”“一考”助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全面加快、后续扶持全面开展、移民群众全面融入。
“勇”也体现在东西部协作扶贫中。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广西携手广东省共同推进粤桂扶贫协作。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广西“率先出台超常规扶贫协作优惠政策”。
其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出台了扶贫协作优惠政策,对广东籍企业到广西特别是到33个国定贫困县投资兴业,在税收、物流、金融、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补助奖励,并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广东企业来桂投资便利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超常规政策的出台,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广西贫困地区。”
两年来,广西共获得广东帮扶资金21.47亿元;直接受益贫困县达33个、贫困村超过1000个、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帮助3.24万贫困人口脱贫。
有谋:规划先行带动产业兴旺
黎萍此前住的屋子在里湖乡董甲村,她踩了踩地上棕色泥土说:“就是这种泥巴建的。”此外,用水用电都不方便。“每天都要挑水,用电受限制。”
如今,自来水入户,24小时都有电,安置点配套小学很快就要完工……让黎萍感到生活便利,幸福感越来越高的同时,她还多了一项期待。“听说我们这里明年旅游就要搞起来了,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今年‘十一’,就已经有游客路过,停车上来问能不能住了。”提起搞旅游,陆朝金更是来了兴致,他介绍,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项目在建设中创造了“易地搬迁+旅游发展+特色城镇开发”的建设模式。将结合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等民族文化,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力争建成全国旅游扶贫的典范。“那时,我们的村民,搞民宿,卖小商品,参加演出,赚钱的方式多着呢。”
在广西,旅游扶贫不仅与异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也体现在东西部协作扶贫中。
广西与广东开展了多层次立体化旅游扶贫协作,包括共同制定旅游扶贫协作计划、明确5类28个协作项目、促成对口市签订旅游帮扶协作框架协议、出台旅游扶贫协作优惠政策等具体措施。
广西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谋略”,还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扶贫中。
针对广西普遍存在的“部分地方缺少产业支撑;扶贫产业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广西设计规划出了一种县级“5+2”、村级“3+1”的产业扶贫模式。
当地制定出台了《全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涵盖优质稻、糖料蔗、芒果、茶叶、猪、牛、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69个产业,并制定特色产业规模、集中连片点数量、集中连片点规模3项认定标准。
县级“5+2”意指贫困县可选择5个以内目录中的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并自主选择2个以内目录外的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可进行1次调整。
村级“3+1” 意指贫困村在县级确定的“5+2”特色产业内,确定“3+1”特色主导产业,其中“3”为所在县确定的5个特色产业中选定3个以内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1”为各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1个特色产业,每年可根据情况进行1次调整。
同时,明确对贫困县考核必须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60%以上;二是所有贫困村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园)覆盖。
如此周详缜密,系列数据证明了其成效。
特色产业全线飘红——全区蔬菜产量同比增长5.1%;产值同比增长6.8%。全区茶叶产量同比增长4.9%;产值同比增长18%。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1.8%,奶产量增长2.98%。稻渔种养面积同比增加50%,贫困群众每人每年稻渔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增长20%;产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0%。
产业覆盖率大幅提高——全区54个贫困县特色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 777577户,较2017年增长17.4%。
农产品加工职能得到强化——2018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2533.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积极对接粤桂产业协作,今年上半年到桂投资的广东企业113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9个,实际投资额160.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89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