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口性别失衡治理的成就与挑战》
作者:李树茁 孟阳
本文指出,为应对性别失衡问题,中国在过去40年间依托“关爱女孩行动”构建了多层次性别失衡治理框架,并在社会发展制度、公共政策制定等相关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态势得以遏制,但性别失衡长期累积的后果随着风险人群的出现逐渐凸显、扩散。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性别失衡的社会治理体系与国际合作体系,在解决中国性别失衡问题的同时交流治理经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中国担当。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论女性主义知识论视域中的知识本性》
作者:左兴玲
对知识本性的研究是知识论的主题之一。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的知识论转向确立了一种个体知识论,旨在获得一种确定的、普遍客观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社会知识论着重考察了知识构成的社会维度,丰富了人们对知识论的理解。本文作者认为,与社会知识论几乎同时兴起的女性主义知识论则从性别分析角度入手,对知识的情境性、视角性做了考察,主张一种情境知识,不仅反思和批判了传统知识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主张,同时也扩展和深化了知识本性的研究。
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
《性别、教育与因特网:转型时期缅甸民众的政治参与》
作者:孔建勋 肖恋
本文利用缅甸全国性的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性别、教育和因特网如何影响缅甸民众的投票意愿、政党选择和参与各种政治抗争。二元逻辑模型的结果显示,处于政治民主转型初期的缅甸,民众的政治表达意愿较强,因此选举投票作为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并无性别、教育程度和因特网使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在民盟取得压倒性胜利情势下,性别和教育程度对于政党选择没有统计显著的影响,但使用因特网的民众投给民盟的概率显著高于不使用因特网的民众。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民众比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民众更倾向于参加各种政治抗争活动,因特网使用者参与各种非制度性政治抗争的概率也更高,表明因特网对鼓动民众参与各种非制度性政治抗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来源:《南亚研究》2018年第3期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作者:张永丽 李青原 郭世慧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15个贫困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收入效应较强并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接受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高于男性,但在小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低于男性,两者高中阶段教育回报最高;进一步开展反事实分析,比较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T)和非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U)发现,部分能力较高的劳动力具有获得更高收入的潜质,却未能接受更高层次、更好质量的教育,且这一现象多体现在女性劳动力中。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
《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性别参与差异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作者:王祈然 王帅 王一杰
本文通过对2015~2017年全国71起典型校园欺凌事件的主、客体特征,过程特征和结果特征的分性别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多为同性欺凌;初中阶段为男、女生欺凌的高发阶段;中专院校是女生欺凌的高发地点;性格软弱的男生更容易被欺凌,情感纠纷则是导致女生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以女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未造成严重后果,致死的欺凌事件多发生在男生之间。对此,应坚持德与法两教并重,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完善校园欺凌追责和处罚的法律法规,并强化网络舆情监督,多措并举,防止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