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0月14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金秋时节:让儿童远离“自然缺失症” “拒绝强行‘啃老’”入法 具有道德与法律双重意义 祝福祖国 日本正在成为“单身大国”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田野 与自然为伴

金秋时节:让儿童远离“自然缺失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走进森林、田野、公园、采摘大棚,对一切感到新奇和兴奋。但是,也有不少孩子会表现出不适,比如看到虫子会尖叫,甚至第一反应是踩死;比如孩子不喜欢粗糙的东西,不愿意触碰树干和泥土。也有的孩子,即使置身于大自然,也对周围的环境视若无睹,吸引他们目光的依然是手机和iPad上的游戏。这些表现足以证明,孩子对自然的无感和漠视。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称这些症状为“自然缺失症”。

《林间最后的小孩》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些国内教育机构和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与自然疏远的现象,希望尝试一些办法,陪伴孩子亲近大地,以自然之美,爱抚和陶冶孩子稚嫩的心灵。

家长希望孩子走进自然

城市孩子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比如通过影像、图片、课本认识一些动植物,不少孩子没见过果蔬在田地里的样子,不知道水从哪里来,这给他们的成长过程留下很大的缺失和遗憾,也体会不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幸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自然教育的价值。

“80后”妈妈罗莉莉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因为自己从小在城市长大,在自然教育方面有些欠缺。所以,她就有意识地带儿子多接触自然,“儿子今年8岁了,从他1岁左右开始,只要天气好,我们每周带孩子去公园、郊外,认识花草树木和各种昆虫;他4岁以后我们每年都去田间采摘樱桃、草莓,去拔萝卜、掰玉米、挖红薯;去湿地公园观鸟;到河边湖边听青蛙的叫声、找蝌蚪、找螺丝、捞鱼……儿子玩得高兴,我也为自己补上了自然教育缺失这一课。”罗莉莉说。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北京海淀区的梁女士和4位家长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型的旅行团,带着各自的孩子到云南西双版纳,体验了一次自然亲子之旅。尽管回来已经两个月了,孩子们仍旧时常问:“真是太好玩了,我们什么时候还可以再去?”

梁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在西双版纳待了8天,孩子们走进西双版纳植物园、走进热带雨林,体验热带自然环境,认识从未见到过的树木、花草、野果,孩子们第一次看到‘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眼见鲜红水润的红豆果挂在翠绿的叶子上时,禁不住欢呼雀跃。我女儿说它‘真是太漂亮了’,至今念念不忘。当然,孩子们还记住了红豆杉的根、茎、树叶和树皮内紫杉醇的含量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植物中含量最高的,而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药物。他们还记住了生长最快的‘奇迹树’——团花树,还有形如一个巨大蘑菇的、遮天蔽日的龙血树。5个8~12岁的孩子,有的用手机拍照、有的拿本子画速写,忙得不亦乐乎。”

梁女士介绍,孩子们在丛林中用望远镜观鸟,拍摄鸟的千姿百态、记录鸟的动听鸣唱;孩子们在那里感受溪水的清澈,在潜水中摸鱼、找蝌蚪,了解生物多样性。他们还去了野象谷,孩子们与亚洲象亲密接触,并参观了亚洲象博物馆,在全国独有的一所亚洲象博物馆内,深入了解亚洲象的生理生活常识及我国亚洲象保护情况。“我们这次出游是纯粹的自由行,孩子们在一个地方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放松、尽情,这样的自然教育也让孩子收获颇多。”梁女士说。

与梁女士同行的宋女士认为,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宋女士说:“我儿子今年小学毕业,是5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平时他每天至少要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在云南这8天,竟然一次也没玩,是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他!”不过,宋女士也表示,孩子们平时上学,再加上课外班、特长班,很少有时间接触自然,这样的活动通常只能安排在寒暑假。

如何引领孩子在自然中学习

一簇绿色三叶草、一阵清脆鸟鸣、一节矗立山间的奇石,一道划过夜空的闪电,都能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自然界中的声、光、色、味、形、体,也是满足孩子知觉发展的必要元素。

观察,享受发现的乐趣

城市远离乡村郊野,但城市里不缺少公园。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公园的世界色彩斑斓,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教孩子在其中认识颜色、动植物的形态,远比从书本上认识要生动得多。

节假日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呼吸那里清新的空气,感受泥土的芳香,欣赏盛开的花朵,认识花瓣、花蕊、花苞的色彩,比较同一色系花朵的深浅;和孩子一起捡拾地上的落叶,看看银杏叶、杨树叶、枫树叶的颜色、形状,观察同一片叶子正面与背面的区别,以及各自叶脉的走向。蝴蝶飞来,一家人一起观察不同的蝴蝶身上的颜色、花纹和图案有哪些不同。发现竹林中的新笋,观赏湖泊湿地中的鱼儿、鸳鸯、野鸭,聆听树林中鸟的歌唱、风声、水声、树叶声、松涛声,寻找声音的来源或模仿这些声音……充分调动孩子的五官,全面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四季的变化,让他学会借助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想、用手去画,渐渐地让孩子学会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发现细节的不同和由此带来的惊喜。

激发孩子在自然中探索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孩子沉浸于大自然中,用自己的五官充分感受自然形态中的各种美景,心中会产生数不清的疑问,并情不自禁地萌生探索的欲望:潺潺的流水是从哪里来的?花朵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它们的花瓣有什么不同?林中的树木为什么有高有矮、茂密的绿叶为什么会变成黄叶?婉转的鸟鸣来自何方、它们有哪些习性……当孩子对身边的环境和事物有了强烈的求知欲的时候,家长在这个特殊的课堂把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孩子,更容易让孩子玩有所乐,学有所得,变得敢想、敢说、敢做,对激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出游玩乐中,家长还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探索,比如记住经过的地方,数一数见过的植物有几种,寻找森林中的野果、采摘过程如何合理进行,等等。

探索自然的同时,孩子会开动脑筋,更好地调解自身的协调和运动能力。比如,遇有陡坡,孩子会想办法、一点一点慢慢挪下去;坑道有些宽,小孩会试着跳过去,或者模仿大孩子来个助跑……孩子一点点感受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力量,探知自己身体的极限。大肌肉之间的协调,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在孩子一次一次的尝试与重复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锻炼与强化。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着神奇的魅力,新奇的事物、好玩的活动、新鲜的体验,刺激着孩子的感官和表达的欲望,即便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会打开“话匣子”与父母交流,亲子沟通更容易顺畅,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热情开朗起来。

由爱自然而保护自然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在旅行中。看到挺拔的大树,孩子知道了桌椅家具是怎么来的;观察溪水,孩子明了鱼是怎么成长的;看到千姿百态的鸟儿,孩子了解了森林是鸟类栖息的家园。

置身于大自然中,家长不必对孩子进行太多的说教,也别把过去固定模式化的知识当成经验传授给孩子,比如去观察污水,与其希望孩子立竿见影地产生环保的意识,不如让孩子看看死于污水中的鱼,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发现、判断、自己得出结论。父母最好不要有很清晰的目的指向,但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孩子能渐渐懂得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们与动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自然观。

自然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地引导。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孩子了解自然,能激发他们爱的情感与同理心,他们才更容易学会与自然为伴,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