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这两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火了”,起因是他用文言文写了一封成绩公告。苏教授在公告中写道:“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而他“黜落”的方式是,给22位期末作品涉嫌抄袭的学生直接打了0分。苏教授的“严格”在网上引发讨论。不少网友都对老师坚持原则的态度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一门选修课而已,直接给0分是否太过较真?(9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一门选修课,平时考勤占60分,期末文章占40分,意味着平时只要做到全勤,及格完全没问题,偏偏22名抄袭者生生为自己挣了个大大的零分。这样的结果在为师者的预料中,却在学生的意料之外。通常来说,文章被定性为抄袭,大不了此考试科目不得分,并不影响其他分数的评判,但在成绩单上留下一个零分,成了信用档案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这样的处罚看似有些矫枉过正,但如果对标现实和初衷则一点儿都不为过。制度设计上更倾向于让学生可以轻松过关的期末考试,何以变成了抄袭,其诱因值得深思。从常识来讲,至少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涉事学生缺乏对诚信的敬畏,所以敢于轻易越过雷池。二是相应的约束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学生主观的过错固然值得深究,但外部约束机制的失灵同样有责任。若是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上做到“零容忍”,则泛滥的抄袭行为就会得到遏制。
“凡抄袭者皆黜落”体现了为师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其行为值得充分肯定。若放诸现实中看,则具有更加突出的标本意义。
近年来,国内媒体接连曝光了各类学术论文抄袭事件,国内知名高校的多位硕士论文全盘照抄,高考自主招生过程中名校高中生论文涉嫌抄袭现象前不久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论文代写买卖甚至已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抄袭现象之所以泛滥成灾、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抄袭行为的风险与获利之间不成正比,往往风险极小甚至没有成本。即便是媒体曝光的数起高校抄袭案,大多也是在“自罚三杯”式的整改中不了了之,鲜有人为此付出名誉受损、诚信蒙污、丢官弃职、失去工作、法律惩处等高昂代价。而抄袭泛滥的结果,不仅是个人失去诚信,也极大地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后果相当严重。
要彻底整治已成顽疾的抄袭风,就必须将“凡抄袭者皆黜落”个体坚守凝聚成群体共识,并升华成刚性的制度约束,有了“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基础支撑,“做事先做人”的人格塑造才能扎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