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关注“家长群”消息
编者按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家长群已经成为家校沟通的最常用平台。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如今的“家长群”,在方便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已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的“隐形负担”。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家长群,每天都是家长会!孩子无论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无巨细,都要发到群里。”而家长也有自己的苦恼,“天天都有通知,谁家孩子表现不好了也要点名,家长压力很大……”
如何让家长群回归初衷,如何解决家长群的“隐形负担”,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刘世康
“闭上眼睛都能看见微信群的头像在闪”
“我现在每天晚上闭上眼睛都能看见微信群的头像在闪!”王老师是北京市某初中的一名数学老师,他告诉记者,现在一提起家长群就头疼。每天当他把数学作业发到群里以后,紧接着就会收到家长轰炸式的回复。
“手机一直不停地闪消息,你还不能不看。因为在清一色的‘收到’中,还经常会有家长提问题,你要是没看见漏回了,家长们就会有意见,说老师不负责。”王老师无奈地说道。
“说实话,每次我在群里发作业发通知,家长们回复我支持我的工作,我很感谢。但有时候家长们刷屏回复,很可能会导致有部分家长漏掉重要信息。”王老师告诉记者,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家长过于焦虑,甚至到晚上九、十点钟了,还有家长会在群里问他,孩子写作业拿什么本子,作业订正用什么颜色的笔也要问很久,这些事情都让他头痛不已。
闲聊的微信轰炸着老师的手机,但他们的家长群负担还远不止这些。
“家长放心,宝贝们开始上课啦”“孩子进入午睡时间啦”“我们在室外玩游戏啦”……这些在幼儿园里平凡不过的日常,陈宏每天都要录制短视频,发送到家长群里。
陈宏是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班主任,上课之余,她每天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陈宏说。
但这些工作,很多家长们觉得还不够。“没有在视频里看到我家孩子”,是群里家长们经常给出的反馈。无奈之下,陈宏得专门找到这位家长的孩子,再拍一个视频发给家长看。
“若是忙得顾不上,有些家长就私聊我,说没看到孩子着急。”陈宏说,这样刻意提醒她“现场直播”的微信,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波。
相比于为孩子拍照片和视频,还有更让老师头疼的。2018年5月,一封来自驻马店西平县小学老师的辞职信火了。写信的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此前,这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成绩比较靠后的家长,认为这样公布大家的成绩,“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并且声称要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就把老师告到教育局。本是好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家长群不良风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提起家长群,家住西城区的北京市民张女士表示,不怕老师在群里布置任务,就怕家长在底下跟着回“收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来张女士的两个孩子分别在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因此兄妹俩都各有一个班级QQ群和微信群。各科的老师平时会在QQ群里发送各类消息提醒家长注意,而微信群则多是用来讨论如何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些群,是我每天关注的重点。”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两个孩子一共有四个群,为了防止漏掉重要消息,不得不随时随地在两个QQ群和两个微信群中来回切换。
“有时候工作忙,来不及看手机,群里的消息就一直在闪,手机震得厉害,我以为是什么急事,结果点开一看满屏的‘收到’‘谢谢老师’。”说到这儿,张女士无奈地摇了摇头。
最近网上一篇《开学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文中写到,“每天成百信息是常态,大多还是毫无营养的拉家常。偶尔中间还会夹杂着老师发布的一些通知,所以必须耐着性子一页页地翻看,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文中,作者无奈地说:“原以为孩子上了学,生活就可以轻松点,可自从进了家长群,有的就只是无止境的心累和焦虑。”
让家长忧虑的远不止这些,儿子还在上小学的王迎向记者表示,好好的家长群已经变成了攀比群、广告群、戏精群……“孩子获得了好成绩,暑假又出国了,甚至住的房子,开的车都会晒出来”,还有一些家长会发一些毫不相关的广告“衣服、包包、化妆品、应有尽有……”王迎担忧地表示,“家长群不良风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对于老师在群里发学生成绩的事情,王迎也遇到过,王迎表示,“这样发送到群中着实不尊重孩子隐私,但碍于情面,不敢直接给老师提意见”,总之是“很纠结”的事情。
建立家长群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沟通
老师的通知到底要不要回复?不回的话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态度不好?我的孩子会不会因此不被关注?对于现在家长群的种种现象,北京朝阳区某小学的周老师表示建立家长群的目的,是希望老师和家长们能够及时互相沟通学生在校的情况,大家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发展。因此,在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使用家长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专家表示,家长的种种过度反应,其实是对教育焦虑的一种反映。“事实上,家长和老师之间更应该注重沟通的质量与效率,而并不是客套话说得越多,交流的效果越好。”
有时候过于频繁的信息往来,反倒对家校双方都造成了负担。如果家长和老师每天都要在铺天盖地的无用信息中费力搜寻有用信息,那可真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家长群的建立,方便了家校间的沟通,但“群居生活”也有自己的规矩。比如对于老师而言,不可厚此薄彼,不点名批评孩子、公布成绩、排名等,不过分表扬表现好的孩子。家长们则要理性、要尊重他人,手下留“情”,不盲目、不从众、不霸屏、不发无关信息,有问题单独“小窗”私聊,尽量做到不抢占公共资源。多元信息,更需要“群居”的家长们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